徐建涛正在对机车设备进行检查

本报记者 石本驹

徐建涛,中共党员,50岁,现任贵阳机务段“110调度台”调度长。在33年机务生涯里,他成为全局电力机车首席技师、岗位能手,还获得了全路优秀共产党员、“火车头”奖章等殊荣。他创建的“110调度台”相继荣获铁路总公司党内优质品牌。自2008年“110调度台”开通以来,徐建涛共接听乘务员求助电话14000余次,处理故障11400余起,有效防止各类机破事故8500余次,故障排除率达98%,为安全运输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服务。

1

他是机务系统的“隐世高手”,不显山、不露水,技艺超群,用半生的时间习得破解机车故障之良方。平时,6部电话伴他左右,被称为“六脉神剑”,他有“凌波微步”夜行千里不言苦累,“望闻问切”千里之外是他的看家本领,任何机车故障隐患都在他的“降龙十八掌”下原形毕露。

记者:您是贵阳机务段老一辈里的传奇人物了。能谈谈你的经历吗?

徐建涛:年过半百,“传奇”谈不上,我只是比别人钻研得更多更持久罢了。我的经历像火车,一段一段清晰明了,沿着轨道一路前行。1981年,17岁的我成为一名学习司机。1987年电力机车替代老一代机车,我有幸成为120名考生中9名被录取的司机之一。18余年无责任事故的大车生涯,我心底犹存着自豪和骄傲。接着,8年设备车间工作是一个蜕变。每一次机车运行中出现故障和问题,都由我代表乘务员去查找故障原因、撰写事故报告、与技术员“打官司”,任务就是把机车途中出现的故障原因找准、分析故障责任人、公正公平下结论。正是有了这些经历,让我更了解机务这个行当,也更让我誓言做一名合格的大车“医生”。

记者:常年处理机车出库后,因非人为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机械或电气故障而被迫停车的事故(后简称“机破”),是否是你产生构建“110调度台”想法的原因?

徐建涛:构建“110调度台”是铁路发展必然趋势,并非我第一个想到。2000年,一趟贵阳至六盘水的旅客列车在行驶中机车刹车抱死,动弹不得,事后造成了机破事故。当时,车上还有几名老司机添乘,他们把车上配备的安全绳都拉断了,也没有把控制刹车的阀门关住,最终只得请求救援。机车拖回后检查原因,检修、技术人员和车间主任,都斩钉截铁地说是由于“阀门坏了”造成这次事故。我很怀疑这个判断结论,便拿着手锤对阀门进行了上下敲打,阀门立马就可以转动正常工作了,这和处理生锈的水阀是相同的道理。所以能不能找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重心,是处理机车运行过程中突发故障的关键。回到段里,我就跟段领导交流,可不可以设立一个机车救援咨询电话,在机车发生故障时,第一时间与咨询电话联系,求得解决方案,这样途中运行的机车就不再被这些“芝麻大”的故障所影响,造成停车晚点等事故发生。

记者:“110调度台”成立的过程中,你是什么想法?

徐建涛:当时,段上组织职工进行自我反省。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大家这么努力,一路不算平坦,忙忙碌碌这些年,我们到底希望什么?我们到底服务于谁?我得出的结果是,这么努力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过得幸福,让乘务员幸福是工作上不出问题,只有让乘务员工作上不出问题,旅客和货主才能享受到铁路带给他们的幸福。归根结蒂,就是要乘务员顺利地跑好每一趟车。当我向大家讲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鼓了掌,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每一个乘务员,帮助他们完美地驶向终点站。

记者:成立“110调度台”,不管是对乘务员还是对机务段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当初为什么迟迟未构建呢?

徐建涛:构建“110调度台”是一个过程,不能急也缓不得。我了解到,某局机务段成立“110调度台”很长时间了,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效果始终不理想,原因就是他们只了解机车设备情况,缺少设身处地了解事故现场情况的工作经验。加上这个工作对人员业务技能和责任心都要求极高,如果途中机车发生故障,你给出的解决方案有问题,不仅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时间,甚至还会造成二次事故,轻则撤职,重则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建立这个平台一定要条件成熟。否则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误导别人。

记者:贵阳机务段“110调度台”是我局首个机车信息收集和事故处理平台。在这过程中,你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吧?

徐建涛:2004年,“110调度台”构建一直处于讨论之中。当时我已经着手准备了,因为机车在运行中故障较多,小故障造成的大麻烦也很多。看着乘务员们因为事故被罚款、被停职,我心里不是滋味。如果能把我的一些经验通过电话告知乘务员,不管是对其缓解紧张的心理,还是处理机车故障步骤、降低事故级别、减少责任都是很有帮助的。2005年5月1日,“110调度台”的前身专检组成立,隶属于技术科。当时段上给我每个月100块钱手机费,便把我的手机号告诉所有机车乘务员,让大家有问题咨询我。2008年1月1日,“110调度台”终于正式成立了,就在运用科调度室里。如今已经进入第六年,“110调度台”从成立之初的每月接受咨询10余件,到了现在每月300余件。

2

徐建涛是“110”的挂牌“法医”。对于贵阳机务段乘务员来说,手机里家人的电话号码可以没有,老婆孩子的生日可以忘记,但是不存徐建涛电话号码的,还真没有几人。

记者:乘务员都说,你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无论机车出现什么样的病患伤情,你都可以“话到病除”。当时,为解决沪昆线坡道上机车启动困难的问题,你5次往返现场,不断实验,找出了症结并攻克这一难题,受到机车乘务员们的欢迎。这样的难题对你来说有什么启示吗?

徐建涛:2002年,我段在全国首批使用网络控制型机车,乘务员在驾驶过程中出现机车坡停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段上派我去沪昆东线上几个坡道较大的区段,亲自驾驶机车在坡上停车,然后再次启动。经过试验,我发现新型网络控制型机车在电脑控制中达到最大牵引力时候,电脑就会发出指令,造成机车自动停车。以往,大家的固有思维是怕电机会烧毁,不敢尝试大电流工作。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电机可在600A状态下工作,只要按技术标准,规范操作就可以避免故障发生。一次,一台和谐D1型机车在千分之十二的坡道上行驶。在8个电机坏了2个的情况下,我果断让乘务员用剩下6个电机,将载有4300吨的货车成功牵引运行。事后,我详细研究出现这一故障后处理方法,撰写了《HXD1C和谐号电力机车长大上坡道临时停车后的起动操纵方法》,在段上得到广泛推广。从2008年到现在,再没有一例因为坡道上启动机车烧毁电机的事故发生。5次往返现场,10余次反复检查、测算、分析,多个方案被推翻重来,给我一个启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记者:听说你在2008年果断取消过一次机车救援,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徐建涛:在我印象中,那次可能是我局首次取消机车救援的事例。2008年4月,一辆机车在区间发生故障,司机经过处理,没有解决故障问题,请求救援。当时,短时间内没有机车可以赶赴事发区段。于是,发生故障机车司机把电话打进了调度室,我给出处理故障方案,很快问题得到解决。我立即向车站和调度请求取消救援。经过同意,救援取消。此次取消救援不仅减少列车晚点时间,还减少了责任事故等级。为之后处理类似事故起到了引导作用。

记者:专业的技巧因钻研的人而锦上添花。在解决问题中,你是怎样与乘务员沟通的?在解决机破问题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徐建涛:如果说加强学习、实地考查是解决机破问题的基本方法,那么,正确判断、心理疏导就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乘务员在出勤时遇到机破问题后,时常向我描述的都不是故障产生的直接原因。我必须站在乘务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遇到事故后,因为慌张,加之对机车熟悉程度不够等问题,乘务员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准确。所以,每次乘务员打来电话,我会反复提醒他们:“不要着急”、“问题不大”、“做好安全防范”……接着我要理清思路,待搞清问题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在处理机车事故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有一种放弃意识。遇到故障,处理也好,不能处理也罢,如果时间太紧,问题复杂或者事故判定责任大,我都会酌情叫乘务员放弃处理,及时呼叫机车救援。缺乏放弃意识,最终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不过说到底,加强学习、积累经验才能真正为解决机破问题添砖加瓦。

记者:机器每一个零件好似人体的五脏六腑,出现“疾病”,如何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徐建涛: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治病还需见识广。机车在运行途中一旦突然发生故障,留给乘务员处理故障的时间非常短。一旦停车,客车5分钟,货车10分钟,必须给出处理结果,否则会打乱运输生产秩序,造成连锁影响。面对的故障考验,我必须随时要求自己和“110调度台”的同事通过交班会和生产报表广泛收集机车各种信息,对机车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假设,推演处理预案,不断地积累总结,找出机车故障发生的规律,拓宽丰富处理故障的思路和视野。总结起来,就如医生救死扶伤用的是“望闻问切”,“110”查病用的是“学,技术业务知识;想,思考分析故障现象;问,准确了解故障发生情况;决,胆大心细果断决策;结,总结形成故障处理闭环。”

记者:在乘务员中有一种说法,机车应急处理二十四招掌握不掌握没关系,只要掌握第二十五招——记牢“110调度台”电话,一切都能搞定。或许这样的说法已经实现了你的自我价值。但你是如何保证一线的乘务员也能够拥有一定的应急能力,不为简单的问题所惑呢?

徐建涛:这话要从两个方向理解。现在车型多,更替快,每台车型配置又有可能大相径庭,不能保证所有会开车的人都会修车,所以作为“110调度台”调度长就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当然对乘务员的机车应急处理培训也必不可少。在培训中,我会用浅显易懂的方法教理论讲实操,把空洞费解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图片的形式,融入到作业流程和技术标准教学当中,深入浅出地为学员讲解。我把学习方法归纳总结成“五步”,即学习内容有侧重、技术标准有摘抄、重点文字有标注、学习笔记有针对、主要问题有归纳,以此引导学员掌握正确的问题处理方法,提高实操效果。知识学习丰富理论,实地考察增强阅历。当年,第一组韶山3B型电力机车率先在贵阳机务段使用时,大家对它的情况知之甚少,故障无法得到及时处理,时常造成机破事故发生。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带领两名年轻技术骨干赶到厂家,在机车上摸爬滚打2个多月,吃住都在厂商提供的工棚里,对机车各部件及性能反复学习,掌握了机车的性能和操纵特点。通过长期刻苦磨练,我把自己多年实操心得和经验传授给学员,如今大部分学员都能熟练掌握多种型号机车的操纵方法和工作原理,练就了凭记忆画出各型机车的内部结构图、电路图的过硬本领,在班组里也先后拥有了多名高级技师。

3

机车虽安,忘患必危。徐建涛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铁锤敲出奋进的火花。为弄清问题,他上车顶钻车缝为司机解忧,用苦换来回味最多的甜。他的工作没有黑夜与白昼的区分,手中的电话已成为乘务员出行时心灵的港湾。

记者:在遵守“110”职责和家庭职责之间,相信您会自觉地遵守前者,你是如何处理家庭责任和工作职责之间的矛盾呢?

徐建涛:我有两部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只要有人打进电话向我询问机车故障处理等问题,不管何时何地,我都保证会第一时间为对方答疑解惑。火车24小时开行,夜间的电话不比白天少,有时夜深人静,急促的电话铃声会把我从梦中惊醒。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我就跑到阳台去接电话。我家靠马路很近,环境比较嘈杂,在家里接听电话,由于司机在线路上比较吵闹,我就只有大声和他们说话。这样还是很干扰家人和邻居的休息。有时邻居们常问我妻子“你老公每天晚上跑到阳台上打电话,都在跟谁打呢?”妻子常常和邻居们聊天圆场为我做些解释工作。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理解我,也带动了周边人对我的理解。当然,我也为不影响大家休息付出“代价”,我干脆在阳台上支起了床铺和简易工作台,四面安装上隔音玻璃。家里来人做客看见这一情景调侃地说:老徐把调度室都搬到家里来了。所以,现在家人谅解我,邻居们也很理解我的工作。

记者:工作实践中,你是如何做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及时正确给出故障处理方案的?

徐建涛:刚开始干这份活,在处理完一些复杂问题后,我会带着紧张的神经睡下。一天深夜,家人都已进入梦乡。突然我就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抓起枕边的电话喊一声:“我是徐建涛,有故障请讲!”妻子从梦中惊醒,看着我的样子哭笑不得。“哪里有什么电话?我看你变得像个神经病了……”后来我就对自己约法三章,不打麻将、不喝酒、保证休息不熬夜。现在,我每天下班都会到家周围的社区广场去逛逛走走,既不是去买东西,也不是为锻炼身体,而是边走边思考近期乘务员在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一方面锻炼自己在嘈杂环境下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是回忆我给乘务员讲解问题时,用了哪种方式他们更容易理解接受。我大约统计了一下,这几年接了1万多咨询电话,大脑不是迟钝了,而是越来越好用了,感觉时常还能超越年轻人。

记者:面对这些成绩,你最想感谢谁?

徐建涛: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我虽算不上成功,但绝对拥有一个伟大的妻子。我每天都要接听10余个电话,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20几个机车故障咨询电话,这些电话可能在任何时间打过来。她常说我在工作上是个大忙人,也不知道一天怎么有那么多事。晚上刚睡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电话。妻子嫁给了我,我却把自己献给了工作。

记者:我注意你的手机铃声是国歌。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徐建涛:开始我用的是爱人跳广场舞的舞曲,用久了反而有些失眠。现在用的是国歌,声音响亮,庄严,即使在梦乡里听见都能马上肃然起敬,非常提神,3到5秒就能回过神接听电话。

记者:多数乘务员都说机务工作枯燥乏味,你工作愉快吗?

徐建涛:工作的乏味是因为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然而,当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事业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工作带给你的快乐和成就。当把工作当成学无止境的课本,它带给我无穷的知识。当自己的付出能为别人排忧解难时,就会收获更多的幸福。干机务工作,永远不只是把机车开走那么简单,这里面学问不浅,永远没有终点,工作也就不缺生机。

记者:你有座右铭吗?或是您自己总结的有价值的话语。

徐建涛:我们都是铁路的细胞,只有在其发展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态,不断钻研追求,最终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自己人”也须安检重铁物流 培训专职营销人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