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边吃饭,他却端着饭碗蹲在屋外,看着钢轨吃;休息时惦记着钢轨,他就来到办公室,熬夜伏在断轨实验台上做实验。29年来,赵建华日复一日地观察钢轨波形,视力从1.5下降到了0.2。
1985年6月,21岁的赵建华被录用为钢轨探伤工。为了尽快掌握钢轨探伤技能,他购买了许多理论书籍,用闲暇时间翻阅钢轨探伤原始资料、分析钢轨伤损原因。遇到弄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长时间下来,他渐渐摸索出了“学、观、比、测、练”的钢轨检测方法。
外出作业时,如果发现了伤损钢轨,赵建华就会 “如获至宝”。他仔细观察钢轨外部形态的变化,将纹路、图形等认真记录下来,并与其他伤损钢轨进行比对,日积月累形成了“钢轨伤损标本库”。多年来,他整理的各类伤损钢轨信息数据达30多本。
哈密工务段管辖的线路地处著名的百里风区,风沙大、气候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导致鱼鳞形状的轨伤非常普遍,伤损率逐年递增。赵建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推敲琢磨,总结出 “鱼鳞伤加密鉴别法”,使班组在曲线鱼鳞伤地段钢轨伤损的检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在寒冷的季节里,为了准确判定钢轨伤损,赵建华摘掉棉手套,徒手操作仪器,手部多处生了冻疮。一次在现场作业时,他发现仪器上出现了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的杂波,便推着仪器在该段进行反复检测,仔细听辨伤损声音,最终判定该段钢轨存在间断性轨腰纵向裂纹的严重伤损。经过紧急处理,一起安全隐患被及时消除。
赵建华经过潜心研究、反复试验,总结出 “一敲、二听、三看、四感、五分析”的手工检查法,解决了超声波探伤仪在钢轨辙叉部位探伤存在盲区的老大难问题。2010年,哈密工务段党委将这种手工检查法命名为 “赵建华探伤法”,作为党内品牌在全段推广实施。如今,经过4年多的不断完善和自我提升,探伤工区充分发挥 “赵建华探伤法”作用,伤损设备检出率和确诊率由30%提高到了80%。
2010年以来,赵建华先后获得全路优秀共产党员、全路优秀党内品牌等荣誉称号,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荣誉,赵建华说,他要努力把钢轨探伤的 “独门绝技”传授给大家。2014年,哈密工务段党委成立了 “赵建华工作室”,赵建华利用这个平台搞好传帮带,将探伤工作的精髓传授给年轻职工。如今,车间去年分配来的14名大学毕业生,已熟练掌握了探伤仪器的操作流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