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世界高铁格局,谁更具有话语权,中国和日本都在积极努力。中国高铁“驶出去”形势乐观,除了极为明显的性价比优势,我国在复杂地理条件下修建运营高铁的成功经验更容易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证券日报》9月24日)

今年,祖国西部、南部、东部等地频频传来高铁开通的好消息,这让不少期盼已久的市民为之振奋。继互联网、移动通信成功将幅员辽阔的祖国土地变成“村庄”之后,如今正蓬勃发展的高铁是否也将带领我们走进另一个全新的时代呢?答案是肯定的,具有过硬综合实力的中国高铁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改变,而且正逐步迈进国际市场。

高铁在我国的铁路发展史中,其历时并不太久,从2008年第一条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至今,也只有短短的6年时间,尽管如此,缘何“中国高铁”仍然成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提及的高频词汇呢?追本溯源,笔者认为中国高铁已具备足够的实力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其一,中国高铁技术经过引进吸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融合创新后,技术水平已具备国际水准。中国高铁技术系统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核心技术,全面构建了设计制造体系。在此基础上,攻克了制约速度提升的技术难题,在高速列车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制造工艺、试验评估等方面实现了系统集成创新,成功搭建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技术平台,国产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大批量投入运营,在京津、武广、郑西高速铁路上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和谐号”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其二,中国高铁技术较之其他发达国际具有极高的性价比,更能吸引其他发展中国家。据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成本分析》报告称,中国高铁建设成本大约为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二。数据显示,设计时速350公里的线路单位成本为每公里9400万元至1.83亿元。设计时速250公里的客运专线(个别除外)的单位成本为每公里7000万元至1.69亿元,如此明显的成本优势更突出了中国高铁的竞争力。

其三,中国高铁技术在历经复杂地理环境的锤炼后,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更加具有地域适应性的优势,也更容易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针对我国复杂多样的地质及气候条件,中国高铁技术攻克了湿陷性黄土和软土地区沉降变形控制难题,掌握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和路基填筑技术。攻克了大断面复杂隧道建设技术难题,建成复杂地质地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和水下铁路隧道,首次实现了高速列车在隧道内以时速350公里交汇,具有丰富的适应经验。

   当然,在全球经济相对萎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持续增长,高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也加大了我国高铁技术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事实表明,中国高铁所具备的硬实力,足以让我国高铁“底气十足”地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市场。(李强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