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成龙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难以忘怀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铁路边上修筑的“露天灶台”。

那一年,上初一的我放暑假时,母亲带我和妹妹去父亲单位探亲。父亲当时在成都工务大修队工作,流动性较大,经常在宝成线、成昆线沿线各站施工。每到一处施工工地,都在铁路两边安营扎寨:用旧木枕搭成一排柱子,四周用黄竹席合围,用牛毛毡或谷草做成顶篷,搭成一排排的临时工棚。一般居住的时间不长,多时一两年,少时三五个月就搬一次“家”。那一年夏天,我们来到父亲所在的宝成线竹园坝站,就住在铁路两边新搭建的“探亲房”里。

在“探亲房”住下来的第二天早上6点,父母亲起床后拿着工具,在工棚附近一个平坝处用铁铲、三齿钯挖一个小坑,再搬来3块片石安放在小坑周围,然后将一口铝锅放在片石上,在锅内掺上冷水、倒入大米,抱出早已准备好的柴禾放进坑内点燃开始煮饭。不一会儿,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白米稀饭上桌了。当时,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单位有食堂还要自己煮饭呢?”父亲回答:“吃食堂生活费用太贵,要想节约就只好自己动手煮饭炒菜,我每个月43.5元的工资和1.5元粮差,除了你母亲和你的妹妹,老家还有爷爷婆婆要供养,你现在人还小不懂得什么叫节约。”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后,趁父亲上班时,我和母亲、妹妹在父母早上临时挖的灶坑基础上,用铁铲铲些泥土将凸凹不平的地方填平,将四周的杂草和小树苗全部清除,再搬来铁路边上的片石加固灶台周边的支撑点,还平整了一小块地方,搬来石块铺平,专门用于摆放油盐酱醋和各类调料瓶。只花了一个上午时间,一座简陋而实用的灶台就诞生了。父亲的同事们下班后看到这座新修的灶台,纷纷赞扬这灶台修得不错,取名为“露天灶台”。父亲每天下班后就和母亲轮流在这座灶台边一边烧柴禾一边煮饭、炒菜。后来,随着到父亲单位“探亲”的家属、子女越来越多,有九位职工家属陆续效仿我家在工棚门口修起“露天灶台”。到了煮饭时间,铁路边上工棚周围到处烟雾缭绕,微风一吹熏得人睁不开双眼。叮叮当当的锅铲声、煮饭人来回进出房门拿东西的脚步声、站在灶台边上摆龙门阵的说话声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热闹非凡。

每到煮饭时间,用露天灶台的情形便是千姿百态:有的急用猛火炒菜,火势一时又熊不起,只好拿着竹编扇子使劲往灶口扇,企图使火势更大更猛;有的因柴禾润湿,在灶内燃一会火苗自然熄灭,只好反反复复点燃。记得有一次下午六点左右,正是各自在露天灶台上煮饭的时候,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让正在煮饭、炒菜的职工家属措手不及,有的慌忙拿着草帽遮挡正要起锅的菜,有的连忙找出雨伞将煮好的饭迅速从灶台上端回工棚,有的全家出动冒着大雨将灶台上各种调料瓶一起抱回工棚,有的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不理不睬,任大雨淋湿灶台,一直观天望雨等待大雨停止再到灶台边煮饭、炒菜,有的身穿雨衣顶着大雨,手拿铁铲用力铲,铲出一条小沟,使雨水顺沟流走,唯恐冲垮精心搭建的“露天灶台”。大约30分钟过后,大雨慢慢变小,又过10分钟后雨停了,大家才走出工棚,来到灶台前重新点燃柴禾,继续煮饭、炒菜。

在这不到20米长的临时工棚边,共安放着十个“露天灶台”。若你在炒菜过程中缺少点什么佐料,只要一开口,佐料立即有邻居送到你手上;若是哪家有什么急事,总有人不由分说主动帮助分忧解难;若哪一家去附近集市上赶场购物,小孩无人照看,交到另一家职工家属手中,保证孩子吃得又饱又安全。这十个露天灶台,成为了当时铁路边上的一大亮点,既缩短了职工与职工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家属与家属之间的情感,还增强了子女与子女之间的情谊。这十座露天灶台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搭建起一座座和谐而温馨的情感平台。

这只是过去岁月里的往事,虽然现在的铁路职工早已看不到以往的座座“露天灶台”了,但它确实成为了那个年代成铁人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