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荣倖 通讯员 彭明军
8月27日凌晨1时许,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惊醒了刚刚入眠的西昌工务段汉源桥路车间党总支书记赵广林。在电话那边,正在车间Ⅰ级防洪点K284处值班的职工刘金明气喘吁吁地向赵广林汇报:“毛头马一号隧道”下方的涵洞被泥石流堵塞,需紧急处理。挂断电话后,赵广林立即向段上作了汇报,并率领职工赶赴事发地点。
接近凌晨2时,雨水仍然在脆弱的山岩上反复拍打。赵广林和职工们匆匆赶到现场,在昏暗的灯光下,只见近500立方米的泥石流几乎将“毛头马一号隧道”的涵洞堵死,堵塞长度达30米。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赵广林和职工们清楚,如果不立即清理涵洞,洞中的石块和泥沙很有可能继续增加,进而掩埋道床,影响路基稳定,最终威胁行车安全,后果不堪设想。“现场人员立即展开涵洞清理,保证排水畅通;加调人员加强线路检查,打埋较大浮石,清理上道危石,保证线路畅通。”赵广林作为现场指挥,果断地启动了汉源桥路车间Ⅰ级防洪点抢险预案。从第二天白天开始,现场抢险人员陆续增加,并采取了小组轮班制作业,开展了24小时不间断疏通清理工作。
经过4天的紧急抢险,“毛头马一号隧道”被堵涵洞终于完全疏通。“入汛以来,像这样的紧急抢险任务多得数不清。在汉源桥路车间管辖区域,像K284这样的Ⅰ级防洪点有7个,占整个西昌工务段Ⅰ级防洪点的70%;II级防洪点38个,占全段的55%。也就是说,全段防洪形势最严峻的地点都集中在我们汉源桥路车间管内。”赵广林介绍。
在铁路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路防洪在西南,西南防洪在成昆。”而如果放眼于成昆线,有着“成昆线上的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汉源区段则算得上是该线防洪工作中最重要的“节骨眼”。
汉源桥路车间管辖的汉源区段地处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的过渡地段,地形复杂,坡陡谷深。铁路经过的山区河谷大部分是大断裂形成的断层谷,地质结构脆弱。加上沿线雨量充沛,区域性局地集中暴雨频繁,各种不良地质广泛发育,导致山地灾害十分突出。因此,汉源区段的线路两旁历年来都是成昆线防洪战役的重中之重。
面对严峻的防洪形势,今年入汛以来,汉源桥路车间坚持“赢在主动”的防洪工作理念,通过全面排查、重点整治等措施全面强化防洪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推进防洪工作向主动性防范转变。早在今年4月,车间就提前出台了详尽的辖内Ⅰ、Ⅱ、Ⅲ级防洪点安全应急预案,车间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工区成立抢险小组,确保在险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能高效有序地开展抢险。根据西昌工务段统一安排,汉源桥路车间每月安排包保干部到工区协同工长、班长和技术骨干到看守点组织演练,演练内容围绕职工标准化作业和设备基本情况开展。在暴雨期间,车间全体干部职工对旅客列车进行添乘检查,对重点线路进行徒步到点检查。“进入9月,暴雨集中期基本过去了,但是我们的防洪工作没有一丝松懈。在紧抓常规防洪工作的同时,近期全车间有重点地开展了设备秋季维修和桥梁支座维修保养,为明年的防洪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汉源桥路车间助理工程师郭焱介绍。
在赵广林看来,尽管几十年来防洪工作基本是周而复始地开展,但是车间每年都会在工作环节和细节上不断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防洪工作实际。“比如雨中巡检查制度,在过去雨量要达到11毫米才出巡,而现在8毫米就要出巡。要求一年比一年严格,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照顾’好汉源区段这个成昆防洪的‘节骨眼’,确保行车安全万无一失。”赵广林目光坚定地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