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6点30分,随着策克至临河的57022次生活列车缓缓启动,我就要离开工作两年多的策克口岸了。车窗外昏暗的灯光下,寒风卷积着沙粒和煤渣打在送行的人脸上,他们强忍着寒冷,跟我挥手告别,此刻的我,心情是如此复杂。
2011年10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我来到了有名的“黑风地”。策克车间距临河768公里,距离运输煤炭的策克口岸物流园区较近,而且一年四季风沙不断,整个天空都是黑的。
由于距离额济纳旗70多公里,交通不便、生活不便、工作不便这 “三不便”使很多人不愿意在这里工作,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后,远大的抱负受到了残酷现实的冲击。
“策克”是蒙古语,即“河湾”的意思。可是这里既没有河也没有湾,只有茫茫戈壁滩。策克车间距 额济纳 旗府达来呼布镇77公里,买菜要坐2个多小时的班车到额济纳旗。由于购物难,大家去一次额济纳,就买1个多月的土豆和大白菜回来。因此,吃新鲜蔬菜几乎是不可能的。车间的供水不足问题也常常令大家头疼,喝的水都是靠一周一趟的生活列供给,严重缺水的时候,大家只能去10公里外的物流园区打水回来洗漱。
我出生在甘肃省会宁县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20多年的辛苦生活已经把我培养成了吃苦不言苦,受累不喊累的性格,但是面对这样异常艰苦的环境,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还是有些接受不了。车间工务副主任,人们叫他“关公”的郭春阳,每天早出晚归,在临策线开通时调入临策基础部,一干就是2年。他是一个乐观、工作很卖命的人,每天早出晚归,本来黝黑的皮肤在骄阳和寒风的磨砺下显得更加黑了,但从来没有半句怨言。见我一脸惆怅,他就拍拍我的肩膀说: “小柴,不要灰心,这里条件很艰苦,却可以磨练你的意志,像你们这些大学生,只要你不放弃,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郭主任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使我那颗浮躁、失望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我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晚上没有电视,没有娱乐活动,我就静下心来学习业务,钻研技术,熟练各种电力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交通不便,我就在出工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设备检修时尽量做到精、细、快。车间沿线以荒漠和沙尘暴闻名,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每次去巡视检查设备,走在这荒无人烟的大漠里,迎着呼呼的大风,我的心跳都会不由得加速,我要在仔细查看电力设备的同时,观察是否有猛兽从身后经过,从而保证自身安全。每当听到运煤大列的汽笛声,我都会长舒一口气。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呼和浩特铁路局、临策基础部工会多方筹措资金,采取组织投入,职工动手的原则,着力结束策克地区寸草不生的历史。我和一同入路的4名大学生都是农村出来的,我们一起开荒种地,建起了蔬菜大棚,开辟了一大块的菜地,还建起了猪圈、鸡舍、兔窝及鸽笼等,基本实现了职工餐饮的自给自足,使这个遥远的的车间少了一些单调荒凉,多了几分田园气息,车间主任王利军开玩笑说:“我们过上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源生活。”
2013年10月,因为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临河工作。终于结束了“与寂寞为伍,与风沙作伴“的日子,这是我期盼已久的时刻。但真要离开策克车间时,我心里却有说不出的滋味。这里的一草一木是如此熟悉,这里的同事是如此亲切,这里有我的汗水和泪水,有太多美好的回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