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培清王 栋
图为调度员精心调度指挥。 康永继 摄
8月31日,一场雷雨使得郑州北站编组场设备出现异常,编组场驼峰解体能力受限,后续行车受影响。郑州北站总站调聂佩哲请示相关调度人员后,利用编组场进路多的优势, “穿针引线”,指挥列车转场作业,有效破解了因设备突发故障影响列车编解效率的难题。
郑州北编组场位于京广、陇海铁路交会处,是贯通我国华北、华东、西北、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日均办理货物列车2.4万辆,平均不到3分钟就接发一趟列车,被誉为 “路网心脏”。多年来,郑州北站调度指挥人员树立 “大局为重、畅通为本”思想,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线路能力,精心调度指挥,确保了运输畅通。
郑州北站调度车间是整个编组场的运输指挥中心。今年54岁的秦义明是调度车间一班的值班站长。作为一班运输生产的最高指挥官,他曾带领班组职工多次打破编组场车辆办理纪录。
车流量严重不均衡是郑州北站运输的一个特点,也是影响编组场解编效率的重要因素。秦义明将其作为攻关课题。围绕“上行与下行、白班与夜班、阶段与阶段”的车流严重不均衡和编组列车种类增加、甩加车作业频繁的运输现状,秦义明带领班组职工积极调整思路,按照“流大抓办理,流小抓指标,协调到编发,用活分类线”的运输组织策略,合理分工,密切配合,抓好作业中每一个关键节点,确保了编组场整个作业流程的紧凑、顺畅。秦义明总结出的 “禁溜线作业法”不仅解决了股道运用紧张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据郑州北站调度车间首席技师徐能余介绍,今年以来,随着该站上行驼峰自动化改造项目的全面展开,其解编能力大大降低,从原来的单班40列减少到了目前的24列。当列车集中到达时,驼峰根本无法及时解编,上行系统极易堵塞。面对施工中的难题,他们带领技术骨干攻关,提出了 “在上发场满线时,对东南到达的列车迂回进入下发场”的建议,即对不解编的直达列车,经由西北环线、下行通过线进入下发场由南北发线向北开车;对需要进行解体作业的列车,经由西北环线进入下到场,优先进行推峰解体,有效破解了拥堵难题。
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开通,原来在京广既有线上运行的7对动车组列车改走高铁线路,既有线能力得到释放。郑州北站调度车间抓住这一时机,探索出了驼峰解体 “解一、观二、看三”作业法,提高了作业效率。今年7月1日新的列车运行图实施后,他们合理安排列车进场,避免车流交叉干扰,预留接车股道,有效压缩了作业时间。8月2日,调度二班单班办理车辆13841辆,创今年以来的新高。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南方暴雨不断,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公路物资运输,大量货物运输转向铁路。郑州北站干部职工充分利用编组站车流多、去向广、作业灵活的特点,采取单独集结、灵活发车的方式,积极组织开行超编组计划列车,既缓解了路网压力,又满足了抢险物资运输需要。仅8月份,他们就向南方的明港、新沟等9个车站单独集结编开编组计划外列车210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