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段职工在双流西站精调设备。 罗建秋 摄
本报记者 姚华 通讯员 杨一汀
成绵乐客专开通运营已进入倒计时,成都高铁工务段跑步进场,目前,绵阳、青神、乐山三个线桥车间数百名干部职工正在精雕细琢地进行精调作业。
陌生的环境、严格的标准、恶劣的天气能让这群怀揣高铁梦想的“高铁汉子”顺利完成比“绣花”还难的精调任务?日前,记者来到该段绵阳线桥车间。
边干边学掌握精调技术
高铁精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得有丝毫马虎。这对每位参与者来说,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都需历尽艰辛!“精调类似绣花,每根轨枕有每根轨枕的数据,轨距的误差不能超过±0.2毫米,水平、三角坑误差在0.5毫米以内,通常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9毫米,我们的误差范围就是几张纸的厚度。”绵阳线桥车间主任徐建华坦言,之前他对高铁了解甚少,车间也只有5个职工接触过高铁。能否带领一帮干普速的职工完成如此精密的作业,刚开始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压力非常大。
6月20日,徐建华带领30多名职工进驻彭山高铁基地。“按推进计划,那时我们每天至少得完成2公里作业量。”首夜,他们忙了一个通宵,累得满头大汗,却只调了不到500米。“就拿轨距来说,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很难掌握这个力度,加上作业流程不清晰,整个作业劳动效率不高,做了大量无用功。”
首战败下阵来,徐建华立即找几名骨干分析,除了探讨如何改进技术,他们还重新梳理了作业流程。重新制定的作业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随后,精调进度和质量有了极大提高。
他们白天上道,不懂的就强记在脑子里,晚上回去翻规章,一点一点地琢磨。凭借这个平时养成的好习惯,徐建华带领职工总结出一套高铁养修方法。
高铁的作业标准非常高,这对责任心是个严格的考验。徐建华说:“责任心到位,啥都到位了!”为了考验职工的责任心,同时,将前期落下的进度赶上,待职工完全掌握精调技术后,连续3天,他们决定从18时干到次日12时。“一天干18个小时,这完全是超越人的生理极限,当时,我也想给自己一个压力,同时也想锤炼一下队伍,就同意了大家的提议。”“下半夜3、4点钟是最难熬的时段,我自己头晕得不行。”徐建华说,“那几天,职工们一上车就睡着了,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看着他们疲惫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为了保证成绵乐如期开通,我们只能这样干。”
无怨无悔的高铁梦
罗建秋是原绵阳工务段德阳线路车间党总支书记。50多岁的他为了高铁梦,毅然选择了成都高铁工务段,他告诉记者:“在作这个选择时,我纠结了很久。毕竟,绵阳是我的家乡,亲人朋友都在那里,工作也很顺心。但为了职业理想,为了高铁梦,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做‘第一代高铁人’。”
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为保证工作质量,罗建秋不分昼夜,深入高铁现场,带班上手精调设备,现场为作业人员指导正确的工作方法。他细心、耐心工作的进取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所有人。
罗建秋现在是该段绵阳线桥车间党总支书记,多年的政工经验让他养成了“看人看优点”的习惯,在他看来,正因为高铁科技含量高、标准高、要求高,有吸引力,有挑战性,所以很多职工在超强的工作压力面前没有退缩。“8月初,我们早上8点出去作业,晚上22点才回基地,因为天气炎热,德阳工区工长凌斌、职工鲁利军患上了严重感冒,但连续两天,他们都是下班回来去输液,第二天一大早又在工地上忙碌。”罗建秋说:“我们职工的家大多数在绵阳、广元,进彭山的基地已经两个多月了,没有一个职工请假。江油工区工长陈林,职工曾云海、康勇5月就进驻彭山,至今没回一趟家,尽管段上提倡反探亲,但没有一个职工家属前来影响工作。”
罗建秋非常感性,他告诉记者:“有的时候看到职工疲惫的样子,我就觉得他们太辛苦了,真的有想哭的冲动!”“尽管大家疲惫不堪,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但当大家坐到餐桌上,吃了几口饭,谈论的还是工作。”
“轨道精调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活。”罗建秋说,绵阳线桥车间的职工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有的在普速铁路是技术骨干,有的参与了渝利铁路精调,积累了丰富经验。“大家工作很辛苦,尤其是夏天气温高,工作起来衣服就没有干过。”另外,安伯格小车加上工具箱起码有80斤重,一晚上下来手臂又酸又痛。“由于精调作业一般在晚上进行,精调都是带灯作业,特别招蚊虫,一整晚下来,全身都是包,又红又肿,非常难受。”
“感谢成绵乐高铁给了我舞台”
8月16日黄昏,天边的晚霞像燃烧的火焰。黄林和绵阳线桥车间的几十名职工们手提肩扛数百公斤重的检测机具,从通道口登上高铁线。
黄林是今年新入路研究生,因为太缺人手,刚刚参加完段上的安全培训,他和几十名新分来的高职生被派到绵阳线桥车间江油工区参与精调。“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曾在成都工务段实习,那时是天窗点作业,作业时间一般不超过4个小时,但这一个月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晚上8时出门,早上8、9点钟收工,中途几乎不休息,这么长的工作时间,完全超乎我的想象。”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节奏。
由于理论基础扎实,高职生入场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黄林用他看到的现象向记者证明“知识就是生产力”。他说:“负责散料的高职生和农民工的最大区别是他们能根据数据来摆放,一旦体力上适应后,他们就显得非常轻松熟练。”黄林认为,作为高铁人,除了敬业,还必须学好技术。
黄林感受最深的就是车间领导对他们的生活非常关心。“车间伙食非常好,每天早上10人一桌,菜有7、8个,多数是荤菜,我家在成都,我妈妈还担心我吃不好,经常打电话说要做点好吃的给我补充营养,其实哪用得着嘛!”有一天晚上,黄林因事耽搁了晚饭时间。“我回来准备到街上随便吃点,食堂的阿姨得知情况后,竟然单独开火给我炒菜煮饭,让我非常感动。”
7、8月暴雨多,为了避免仪器淋雨,车间买了10多把大伞。“碰上暴雨,大家就在伞下避避雨,8个人围在一把伞下聊天,10多把伞像蘑菇一样一字排开,画面非常温馨。”有天半夜,黄林的同学给他发了条微信,说他正在风景如画的大草原露营,黄林开玩笑回复说:“我也在高铁边露营!”
黄林告诉记者,当他听说自己被分配到成都高铁工务段工作的那一刻,内心非常激动。“感谢成绵乐高铁给了我舞台,给了我磨砺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