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天下、雪域高原上,有这样一群 “舞者”:他们穿着对比服,时而面部贴伏轨面,检查钢轨平顺度和轨距平稳度;时而两人错位对站,用电动捣镐捣固道床;时而在线下一字排开,等待绿色 “铁龙”经过。他们的帽耳、围巾在风中扬起,就连棉衣上的短毛领和略显肥大的裤管也不停舞动。
2013年12月24日上午,来到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养护车间,正在唐古拉站进行巡护的工人们已经进入海拔5072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区段进行巡护。
该车间党支部书记许兵告诉,车间管辖青藏铁路海拔最高、难度最大、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四最”冻土线路;区段平均海拔接近5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至50%,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最冷时气温零下40摄氏度,这里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是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的线路养护车间。
正在作业的班组工长叫于本蕃,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是这个车间名副其实的大明星。他戴着面罩、棉帽,面部紧贴轨面,认真地检查着钢轨的平顺度。“这里海拔高、湿度低,昼夜温差超过30摄氏度,由于热胀冷缩或路基翻浆而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必须随时发现、随时排除。”巡护过程中,于本蕃每行走一段距离,就会有意识地用脚使劲儿踩踩路基,并对钢轨与轨枕连接处的道钉逐个检查。
工人们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生活,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于本蕃和他的同事们每天要巡护近10公里线路,拧握沉重的扳手上千次。
当日16时30分,工人们坐汽车准备返回车间驻地。骤起的狂风呼啸着卷起便道上的沙石拍打在车厢和挡风玻璃上。便道颠簸,车内迅速钻入许多细小的灰尘,咳嗽声不断。 “这里是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于本蕃说, “每天到这个时候都会刮大风,有时还会下阵雨,躲都没处躲。”
回到海拔4850米的车间驻地,于本蕃脱下一身行头。写字台上,一张与妻子的合照吸引了的目光:他肤色白皙,与他此时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2007年和妻子的合照,现在确实黑了很多。”于本蕃笑着说。
由于室外太冷,不适宜携带饭菜,工人们把一日三餐改为 “早九晚五”的两餐。晚饭后,于本蕃伴随着氧气流入湿化杯激起水泡时的 “咕噜”声,开始对着电脑整理内业。
“目前,我们区段已进入最寒冷的季节,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冻土线路条件,要利用起道捣固、拨正轨向、稳定道床等综合技术手段,加强冻土线路综合整修,改善线路设备技术状态,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21时,于本蕃又开始为新入路的几名大学毕业生讲课。
车间驻地距离村镇20公里。为了防止熊和狼的突袭,职工们天黑就会锁闭院门。在这所高原最闪亮的院子里,职工们忙完工作,就会给家人打电话或在活动室上网。而藏族小伙儿洛松尼玛却没这么悠闲,他刚刚通过四川卫视主办的 “天籁之爱——中国藏歌会”预选赛,现在正忙着为正式比赛而选歌、练歌。
为洛松尼玛加油助阵的好哥们儿扎西旺堆接到女友的电话悄悄走出了房间。27岁的他为做好线路巡护工作,自学了安多藏语,并将冻土线路养护知识用拉萨话和安多藏语讲解给藏族职工。已经4年没和家人一起过年的他,打算利用休假时间带着家人去三亚度假。 “一定要坐火车去!告诉家人这段世界海拔最高的线路是由我养护的。”扎西旺堆骄傲地告诉。
手记“来到雪域高原,我们就热爱这片土地;选择这份职业,我们就只顾风雨兼程。”这是车间驻地二层楼上贴着的一幅标语。世界海拔最高的线路养护车间在 “生命禁区”的冷漠挑战中诠释着人类生存的极限。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荒滩中,他们集合起全部生命的能量,不曾因为海拔高就懈怠工作,没有因为条件苦就放弃生活。这片精神高地的标尺远远超越了5072米的海拔高度,因为天路就在心中,因为旅客就在心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