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为国际旅客列车入境后第一时间送到换轮库,随之列车解组,每节车厢被架车机抬起后悬在空中,工作人员将俄罗斯及蒙古国境内使用的1520毫米宽轨转向架拆下,换成我国通用的1435毫米国际标准轨距转向架,出境列车则反之操作,通过更换转向架,实现国际宽轨和准轨的对接。整个过程旅客无须下车,也感觉不到任何震荡。
图二为换完转向架后,工作人员对整列列车做最后的检查。
图三为北京至莫斯科国际旅客列车运行里程达15714公里,其中有14046公里是在境外运行。每列列车换轮前,工作人员都会将出境用的宽轨转向架逐一排查,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图四为车厢被抬起后,工作人员迅速将转向架和车体分离,在车厢和转向架狭小的空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拆解和组装转向架任务。
图五为冬季是换轮人最难熬的季节,列车上排出的污水飞溅到列车上,很快将转向架包个严实,尤其是途经西伯利亚高寒地区返回的国际旅客列车,转向架上的“冰山”厚达30厘米。王坚所在的运用班组成员需用大铁锤砸才会使其松动,细小零部件上的冰则需要他们用钢钎一点一点凿干净。
图六为电动架车机缓缓地将车厢托起后,工作人员便开始了换轮作业,由于抬升动作非常轻缓,旅客对换轮作业毫无感觉。
图七为我国列车车钩与蒙古国及俄罗斯境内使用的车钩不通用,在更换轮对时,要将国外的车钩换成国内的车钩。由于列车在西伯利亚高寒地区穿越上万公里,车底早已被冰雪覆盖,工作人员必须将冰雪凿开后才能开始换钩作业。
图八为一列国际旅客列车经过1个小时的换轮作业后,从这里出发奔向目的地。
图九为车厢被抬起后,宽轨转向架拆下停在原地,轨道另一端的调车机将标准轨转向架由轨道一端顶到车厢底下,原本在车底的宽轨转向架随之被挤到轨道另一端,推出换轮库,整个过程十分迅速。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李范轩摄
有这么一组数据,在已经退休了25年的第一代二连国际口岸站国际旅客列车换轮人栗明理的记忆里,依然耳熟能详:北京往返莫斯科的K3/4次列车在二连国际换轮库换轮后,运行至莫斯科,再返回二连浩特,运行里程达14046公里……这组数据让栗明理至今牢记 “换轮的活儿,事关国际声誉”。
同样一组数据,对刚大学毕业到这里工作的曹宁来说,已烂熟于心: “轴箱前后横动量标准值是0.8毫米至2.0毫米,而目标值必须要达到1.0毫米至1.8毫米……”这组数据时时提醒曹宁 “在这干活儿,责任重于泰山”。
“标准 ‘严一格,高一档’,就是提前卡控安全风险。”在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车辆段二连国际换轮库换轮车间担任了21年主任的何玉江,一张嘴便是标准: “国际旅客列车在这里更换宽轨转向架后,就离开二连浩特站出境,前方是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的运营里程,特别是遇到西伯利亚的寒流和暴风雪天气,我们的宽轨转向架必须要有绝对的把握。”
凭着 “严一格,高一档”的作业标准,几代国际旅客列车换轮人,在2014年1月4日,取得了中、俄、蒙三国联运旅客列车安全生产58周年的佳绩。
只干最高值,不干临界值,要在标准值上 “严一格,高一档”
1956年1月4日,全长335.6公里的集 (宁)二 (连浩特)线建成通车。蒙古国和苏联的钢轨是1520毫米的宽轨,而我国的钢轨是1435毫米的准轨,相差85毫米,从北京至呼和浩特至乌兰巴托至莫斯科的国际旅客列车必须更换车辆底部转向架,实现宽轨和准轨的对接。
二连口岸站冬寒夏炎,最高年温差达81摄氏度。16台25吨的架车机、1台10吨的天车,第一代换轮人安殿义和设备安装队在四周没有围墙、荒芜的野地建起了二连国际旅客列车简易换轮厂。
简陋的换轮厂很快让换轮人遇上难题:一是沙尘暴,二是大雪飘落在电线上天车易发生断电现象。一次,遇到沙尘暴天气,沙子刮进驾车机,卡住了驾车机的升起降落装置,情急之下,换轮人举着毛毡当人墙,挡住了风沙。而下雪天直接影响换轮厂天车的运行,厚厚的积雪成了天车滑线与滚轮的绝缘层,换轮人则爬上10米的高空清扫积雪,保证天车通电状况良好,特别是对车轮镟修,要到2公里以外的检修库镟修,没有运输工具,他们就人拉肩扛,一趟下来肩膀就被勒出了血印。
“条件再艰苦,作业标准也不能降低,只干最高值,不干临界值。”曾经担任坦桑尼亚铁路建设技术援助的第一代换轮人栗明理至今记得: “换轮技术规章制度、工艺尺寸制定的原则,是在国内技术标准上再 ‘严一格,高一档’。”
执行换轮工艺标准如同 “打靶”,打10环不算过关,10.8环、10.9环才算合格
“列车安全大于天,国际旅客列车更关乎国家的声誉。”何玉江形象地描述“严一格,高一档”的理念: “我们执行的换轮工艺标准如同 ‘打靶’,打10环不算过关,10.8环、10.9环才算合格。”
在对出境的宽轨转向架进行检查时,运用组工长王志安测量发现,车轮圆周磨耗深度为4.5毫米,虽然车轮运行安全标准在5毫米范围之内,但想到列车往返于莫斯科至北京的路程,他果断地换下了这个车轮。
对国际列车转向架除冰,王坚有着说不完的话。2011年11月初,室外温度直逼零下40摄氏度,转向架上是30厘米厚的 “冰山”, “冰山”由客车上排出来的污水冻结而成。他们用检点锤不管用,就换上了18磅的大锤,大锤击下冰花四溅,嘴里、脸上、脖子里到处都是。大块冰除掉了,接下来便是小部件,每个转向架有70多个开口销、70多个圆销,还有数不清的螺栓和螺母,遇到狭小缝隙,他们就摘掉手套用手抠,按照规定,小部件漏出一部分即可,但他们像 “庖丁解牛”一样,将每个螺栓、螺母剔除干净,等回到待工室,小伙子们手冻得红肿,连水杯都拿不住了。
为了 “严一格,高一档”的作业标准,二连国际换轮人绞尽脑汁地出主意、想办法:面对 “分解、组装转向架弹簧托盘使用的人力杠杆和油镐顶升作业方式不安全”的情况,换轮人设计了液压泵站顶升装置;面对 “弹簧人工分解组装劳动力大”的问题,换轮人制作了弹簧托盘液压分解组装器,只需轻轻按动按钮,便可实现托盘升降,压缩摇枕弹簧……一个又一个小革新、小发明,成为安全的 “保护神”。
设备比以前好了,可活儿绝不能比前辈干得差
已经在轮对组装岗位上干了29年的定检组老钳工叶广平,永远忘不了1998年。那年,有条轮对在出境后由于热轴被换掉,虽然没造成事故,但叶广平自责不已: “设备比以前好了,可活儿绝不能比前辈干得差!”经过仔细分析原因,发现是温度低,冰雪浸入轴箱造成轴油变脂,引起热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轴箱密封严实。在用注油机对密封圈密封后,叶广平仍然不放心,又用双手密封,尽管黄油对皮肤有腐蚀,但他告诫工友,必须坚持这么做。自那以后,轴油变脂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今虽然年过半百,可叶广平心中有着更大的责任: “国际换轮库新分来6名大学毕业生,责任务必要传承下去。”
“我们要像师傅一样,肩负起责任。”2013年10月18日,王志安对K3次列车准轨转向架检查,发现551979车转向架2位油压减震器内套脱出。10月26日,在对北京开往乌兰巴托的列车进行换轮作业时,细心的小青年马雪楠发现车号为525车辆的2位端钩提杆座断裂、脱落……
就是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代换轮人传承着 “严一格,高一档”的理念,在换轮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