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工务段管内2012年铺设了40组SC330单开道岔,铺设初期效果良好。但随着运量日益增大,大轴重、高密度的列车运行实际情况,SC330道岔逐渐显现出了一系列病害,道岔质量明显下滑。
为满足运输需求、确保行车安全,该段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确定由陈剑锋、巴图那生、乔燕青、李勇四人牵头,成立专项整治小组,研究整改措施。
为快速准确的找出造成病害的原因,该小组迅速深入现场,以白塔站29#SC330单开道岔为特例,反复观察分析研究病害产生及发展情况,记录过车前、后几何尺寸、连接零件以及结构框架的变化,结合以往频发的各类问题,并与其他型号道岔进行比较,终于找到症结所在。
他们发现SC330单开道岔病害是由于轨撑各部件的外形尺寸不标准(组装不合适或上道后磨损、松动),轨撑与钢轨轨腰、轨撑与滑床板上Ⅲ型弹条基座间存在较大缝隙,在列车车辆的动力冲击作用下使得轨距、轨向发生横移变化,从而引起岔区晃车的病害和其他一系列病害。
小组成员认为靠松紧扣件、整治几何尺寸等老方法整治,不仅不能保证道岔基础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而且缩短了维修保养周期,加大了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给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为此要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几番研究商讨,最终形成的解决方案是对道岔部件进行改型。采用Ⅱ型弹条、轨撑、调整楔、支距扣板等代替原有紧固扣件,加大扣压力,使基本轨横纵位移及轨距、轨向变化得到有效控制,从根本上消除病害。但原有的Ⅱ型部件不能直接使用在SC330道岔上,需按新尺寸重新改造。小组人员为赶进度,通常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设计零件图纸。然后由焊轨段按新图型制造样品,接着进行现场组装试验。经过十多次的改造,匹配的部件终于制做出来了,现场试验也很成功,改型圆满完成。经过这段时间的辛苦共作,小组人员个个都熬红了眼睛,人也瘦了一圈,光看看那厚厚一沓设计图纸,一件件废弃的样品,就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几个小小扣件的改良,带来的却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设备质量提高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人工维修和设备投入费用。全面改造后,该段管内SC330道岔静、动态检查设备优良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9.86%,共计节省费用约63.2万元。凭借着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实用价值,该段SC330道岔Ⅲ型弹条病害整治方案获得全局2013年度合理化建议一等奖。(颉珍珍 常乐)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