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气温下降,人们逐渐穿上了棉衣来抵御寒冷,但是,严寒冬日,“火车头”是怎么过冬呢,又是谁给他穿棉衣呢?

11月14日夜,寒风凛冽,偌大一个整备场,灯光通明,10多台入库机车正在进行着整备作业。身著对比服的防寒突击小组们,利用这短短地整备时间迅速地为机穿“棉衣”。

这一天记者来到阿吉拉地区呼铁局最大机车检修基地包西机务段包西检修车间,体验一下机车如何穿棉衣?寒风中,只见防寒突击小组的队员冻得脸颊微红,动作麻利地在机车上中蹿上蹿下,时而钻地沟,时而上车顶,时而在夹缝“求生”,全面武装机车。

不回家的防寒队长

 “低压柜、空气制动柜防寒被捆绑牢固,电加热装置作用良好,直流电机刷架安装牢固,清洁无裂损……”在包西机务段包西检修车间,付国光一边对机车进行检查,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52岁的付国光,一直在检修系统干,从内燃到电力,对各类机车结构、性能非常了解,哪台车有质量问题,总瞒不了他,这次已是付国光第三次担任防寒队长了。

 “特别是夜晚零下10多度,这个“铁疙瘩”的温度差不多就得零下20多度,特别吸热,摸一下透心凉。衣服穿多了,作业不方便,兄弟晚上作业每隔40分就得回屋暖和一会。”付国光很有感触地说道。

机车防寒工作需要对机车全面武装,时不时地钻入机车底部检查“火车头”走行部,或进入火车头机房内检查各部件运转状态等。机务整备工每天都穿着油腻腻的工作服,戴着几乎看不出原来颜色的安全帽,围着火车头爬上爬下,钻进钻出,小心翼翼地对每一个部件进行防寒作业。

由于机车每天都在线上跑,流动性大,有时候白天扣下车来就白天干,没有固定工作时间。特别在53天内对全段183台电力机车防寒,大约需要防寒套8235根和防寒服11712套。付国光带领队员们干脆就住在组里。在这期间,母亲也因病住院,那段日子里,付国光几乎没有时间来照顾母亲,他不敢想躺在冰冷病床上的母亲,因为那样会让他分心,他怕危及安全,直到防寒工作接近尾声才回家去照顾生病的老母。

勇于创新的高级技师

司机学校毕业崔晔斌,已机车防寒工作的常客。在今年包扎防寒加热套时,发现在包扎防寒套工作中还存在一定漏洞,不能将电热套作用发挥到极致,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积极与技术等相关科室联系,将防寒套包扎方法进行了补强,确保了防寒工作更体贴、适用。

崔晔斌对机械技术的热爱和钻研却始终不为人知。“这些年,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小改小革上。”他妻子说。家里的门铃、窗帘轨道、电扇、推车等大大小小的物件都经过了他的改造,刚上班时他还针对段上轮对迟缓故障设计制作了专门的小设备。“可以说,这么多年,他业余时间几乎都在琢磨类似小发明、小创造的项目。

修车想着开车人,这是崔晔斌在日常工作中坚守的信条。为给乘务员提供质量良好的机车,检修每台机车前,崔晔斌都要找到司机了解在运用过程中机车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修车质量,避免漏检漏修,他不断摸索经验做法,提出了“粉笔印作业法”,把自己检查后的活件画上粉笔印,杜绝了漏检漏修现象。

一丝不苟的不“二”工长

说起包西机务段的曹晓明,在机务系统没人不知道,敢于较真,敢于碰硬,遇到机车质量问题,就算是一颗螺丝松动,也不放过。职工们说他有点“二”,但他却笑着和这些人说:“我是有点儿‘二’,但我的宗旨是不让你在事故面前犯‘二’”。

曹晓明,现年47岁,现任车顶组工长,今年头一次参加防寒。虽然长年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不能过于劳累,在防寒工作期间,工友们也经常劝他别太累了,可是他一直没放在心上,但由于不想耽误机车出库,和工友们连日来的加班加点,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突发,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仅在医院住了6天就又返回了工作岗位。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他们的手常被冻得发紫,由于长时间的劳作,很多人的手指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由于机车流动性大,他们每天至少需要干3台,最多时候一天干8台,一根防寒套每根长1.8米,他们一天至少需要安装防寒套345米,机车防守服192套,任务量大且干系重大,空气管路、风路等防寒稍有差错都是重大的行车隐患。

?“每天检查完机车,如果有一点小活儿,回到家里心里也不塌实,稍有疏忽就存在安全隐患,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大车”不负责,工作要干就一次干好,这样才能给自己长脸,说出人话才有份量!”一句话道出了曹晓明的工作态度。(唐哲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