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14时30分,洛北下行场的上行咽喉显得非常安静:没有鞭炮的庆祝,没有领导的督战,然而15名铁路职工的内心里却充满兴奋-----他们经过精诚合作,终于克服了一处顽疾。
该场的125-131轨道区段,有一处极性绝缘,由于钢轨磨损严重,滚动的车轮经常将铁屑覆盖住绝缘,造成轨道电压下降,甚至造成轨道红光带,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早就想更换它,可是该处一根钢轨上连着护轮轨,另一根钢轨牵涉到三个道岔,更换难度相当大。更为困难的是:钢轨身上不但有电务的道岔角钢眼,而且还布满了工务的轨撑眼,由于钻孔技术复杂,必须由工厂订作。
在今年的秋检过程中,大家都争分夺秒,充分利用天窗检修设备,在圆满完成了检修项目后,逐渐把克服“老大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碰巧工务上的钢轨刚到帐,两位工长一商量,就开始了更换工作。为了完成这次任务,电务部门首先制定了严密的施工安全措施:将轨面电压、道岔缺口、故障电流、安装装置等都纳入了联锁试验表;其次是充份准备工具,不仅备足了接续线、绝缘和个人工具,而且为了防止塞钉头难以退出而影响效率,特意带上了“液压钳”。工务部门也不甘示弱,载着整整一车的工具,早早地就在场外等候。
天窗开始了,15名工务、电务职工,生龙活虎般冲向战场。他们按照各自的分工,先把连在钢轨上的各种物件卸下来。然后由工务推着“单轨车”,它伸出的钩子像叼小鸡似的,将一吨多重的钢轨轻松地运到现场。然而更换却成了老大难:里面是尖轨没有更换的空间,外面是道岔和杆件,只能在枕木头那个狭小的缝隙中更换。只见王班长像油锅里炸油条一般,挥舞着他手中那胳膊粗的铁撬杠,如同油锅里翻油条一般,一拨一挑,新旧钢轨就像听话的孩子一样,来了一个贴面舞后,就轻松地完成了换位工作。眼看大功告成,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在大家面前:由于忽略了热胀冷缩,导致每个眼孔都偏离5mm,角钢和轨撑都无法安装。工务又抬出笨重的“匀轨器”,在液压的作用下,一条长龙慢慢地移动,随后工、电一起上,把新轨固定到位。待轨距符合标准后,电务经过耐心地调试和联锁试验,当一切都符合标准后,才满意地消点。
为了防止轨面生锈,影响行车效率,工务部门还特意抬出发电机、打磨机,对新轨进行了精密打磨,彻底保证了行车安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