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伤工是旅客并不熟悉的工种,也许细心的旅客会注意到,在列车呼啸而过时钢轨边上的那些不起眼“小黄点”,他们就是探伤工,每天行走在两条钢股间,不论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地用脚丈量着铁路线,守护着列车的安全。
张传文是乌海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临河探伤工区的一名探伤工,1986年入路,1992年从事探伤工作, 21年如一日从事探伤工作,取得了6800班无违章、无违纪、无漏探漏检的好成绩,位居全局“三工”竞赛前列,21年共作业行走6万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周半。
记者见到赵学民,赵学民中等个儿,微胖,眼睛不大,笑眯眯地,不爱说话,给人一种憨厚的感觉。当说起探伤工作时,他感觉最对付的就是夏天高温,冬天的寒风。
探伤工每天在野外作业,风餐露宿,顶风冒雪。炙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为避开酷暑高温,赵学民凌晨4点起床准备仪器、打好耦合用水,5时30分准时上道作业。每日探测大约9-12公里区间线路,最近的区间最快也要11时才能返回工区。炎炎夏日,钢轨旁的地表温度达到50°-60度,站在股道间不到10分钟浑身就就湿透了。在太阳和钢轨的双重“夹击”下,探伤工“赤裸裸”地行走在线路上,汗水不时的从头上滴下,身上的对比服早已湿透,紧紧贴在身上特别难受。
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是钢轨“生病”的重灾区,更是探伤工最繁忙的时候。冬季昼夜温差大,是钢轨、夹板、辙叉折断事故的高发期,当探伤作业遇有焊缝、道岔、钢轨接头等关键部位,需要重点检测,遇有状态不明显时,有时还要摘掉手套,进行手动检测,不一会手冻得发红生疼,探伤工手脚都存在不同程度冻伤。
当列车通过时,赵学民与辅机手要迅速将重达约90斤的探伤仪器抬下线路、再抬上线路,包兰线过往列车密度大,一班下来大约要抬20多次,不停地上下道,每个班下来要走近12公里的线路。由于探伤作业时间长,大家都会随身携带着饼子、面包、火腿肠、牛奶等一些防冻抗热的食品,也只有列车通过的间歇,赶紧吃上几口,就着水垫补一下。长年在野外作业,不规律饮食,探伤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病。
钢轨探伤工作业全凭一双脚,探测钢轨时只能在枕木或石砟上行走,脚踩在一个个石渣上脚底扎得生疼。多年的探伤作业,赵学民已经练就在钢轨和石砟行走的本领,迈步之间的距离刚好是轨间距,不多不少。探伤作业平均每天大约走9公里,要跨越一万多根枕木,平均每50天穿坏1双劳保秋鞋,21年赵学民大约磨坏100多双鞋。
探伤工最关键的是要有责任心。每次都对的探伤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一遍遍地回放探伤数据,从而确保钢轨的万无一失。年近50的赵学民,不熟悉计算机,对探伤数据的回放操作极不熟练,是他的短板。为了掌握回放分析要领,他每天都到工区与回放分析人员一起进行探伤数据回放,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他刨根问底,直到弄清楚想明白为止。记得有一次妻子生病住院,他进行陪床护理,同事前来探望,当他听到当日探伤发现重伤轨时,他丢下妻子径直跑回单位,不停地回看探伤数据,边学边看,不知觉中5个多小时过去,早已忘记了在医院没有吃饭的妻子。
当谈到他20年从事探伤工作的感受时,他只是浅浅地说道:“探伤是门技术活,责任可大呢!咱是一名工人,尽心做好自己份内的活儿就得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