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善,优秀共产党员,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机务段柴油机组工长,先后带领班组职工连续三年荣获铁路局先进集体和2010年自治区“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由于表现突出,他也被评为全局“十大标杆工长”和“100名郭晋龙式先进人物”称号。
渗在骨子里的“牛”劲儿
28年前的秋天,张来善怀揣着儿时的“铁路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铁道学院,成为全村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孩子。两年以后,他如愿分配到了集宁机务段呼和整备车间,成为一名机车检修工。
“当时还是蒸汽机车,我负责机车走行部的维修工作,那时工作条件差,每天抡着30多斤的大锤,禁锢车轮四连杆螺栓。一个班下来,工衣被油渍侵的像皮桶一样能立起来,两个膀子酸困的连筷子都抓不住。”老张说起这些依然历历在目,“一个月,能开60多块的工资,回到村里可神气了,感觉比现在挣5000多块还满足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白天与师傅一道抡锤子、扛撬棍,抱着装配图爬机车、下地沟。晚上,别人休闲娱乐,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各类规章制度、机车检修类书籍,成了他忠实的伙伴,啃了一本有一本。遇到吃不准的机车故障或工作疑点时他总是爱钻牛角尖,在一次检修DF43156机车柴油机气缸时,缸头底座上有一个钢片掉落,打开周围几个气缸都没找不到碎片,工友们大多认为碎片已经排出,无须再找,但他硬拽着大伙拆机找碎片,拆了废汽总管,吊了12个缸头和2个增压器,干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找到了那个不到2厘米长的钢片,这一刻,他和工友的心终于落地了,付出换来了一台放心车。凭着这股“牛劲儿”和“钻劲儿”,张来善把蒸汽、内燃机车学了个通透,成为机车整修中的佼佼者。
班组中的“主心骨”
自2007年张来善被选为内燃机车检修工长的第一天起,他要求班组人员执行岗位标准“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对于安全隐患,绝不放过,快速检查,彻底处理,对可换可不换的配件,坚决更换,从不推诿,筑牢了安全、质量的每一道屏障。在他的建议下,车间专门为加班人员腾出了一个房间,放置了6张床,为他和加班回不了家的职工休息。中午经常性加班,轮流吃饭,保进度,压停时。仅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五月份共计更换增压器248台,吊缸头132个,吊换缸套126个,换活塞57个,换凸轮轴23节。
“干不干都是那么多钱”,个别职工抱着侥幸心理,工作时间偷懒、开小差、不听指挥,这是他在班组管理中遇到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请教几位老工长,得到的回答却是“没办法,多少年养成的坏风气”。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深深困扰着张来善,一次偶然机会,一则福建林权改革的消息让他兴奋不已,“工作机制既然不能激发大家积极性,那就改!”。
下班研读国内外管理类书籍,不会上网,就带着儿子去“网吧”查资料。通过不断摸索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分配激励机制---“工时制”。就是把每件活项按技术含量高低、工作量大小和苦脏累险程度化为“工时分数”,“工时分数”又与捆绑金奖总额换算为“工时分值”,真正做到了干多少活,得多少工时,挣多少钱。工时制的推行,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使广大职工由“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给单位干”变成了“给自己干”。他带领的班组也因此获的了2008年铁路局建局五十周年特殊贡献集体的殊荣。
职工心目中的“老大哥”
“职工的疾苦就是他的疾苦”,职工岳林栓最近工作丢三落四,柴油机底座紧固差了一道螺栓都没有发现,张来善看到了不吼不骂,拉着小岳到休息室谈心,得知小岳母亲重病住院,他细心为小岳做思想工作让其减压,并动员全组职工捐款5200多元。像这样职工家里的丧、悲、离异、入学、住院等大小困难,他都从不吝惜,带头捐助,忙前跑后,倾心尽力帮助。这种亲情化的帮扶,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让职工的心拧成一了股绳,为机车检修质量筑上了一层坚实的屏障。担任班组长以来,所承担的柴油机小辅修作业没有发生过责任故障,质量合格率达100%,被誉为工艺质量“信得过班组”。 (郭文科 潘龙 李惟熙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