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庞黝黑、身板敦厚、表情和蔼、不善言语。今年52岁的文慧明,是张家界工务段回龙线路工区工长。上任两年来,凭着娴熟过硬的技术,扎实肯干的精神,敢打敢拼的作风,在湘西山区,带领工区职工们“圆”多年的设备“脱贫梦”,因此,被职工们亲切的称之为深山养路“圆梦人”。

地处湘西山区深处,管辖里程不足10公里,却要通过5座桥梁,穿梭8座隧道。其中还有13处600米以下的曲线,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各种病害频繁,线路翻浆冒泥随处可见,也一直是困扰着张家界工务段回龙线路工区的职工们。

“每个月能保证只出一、两个Ⅲ级就不错了。像我们这样设备严重‘先天不足’的工区,要想每个月拿到轨检车奖,那只能是个梦。”在文慧明没有接任回龙工区工长之前,面对多年努力,毫无起色设备质量,这里工作的职工们也习惯了“保中游,不出事”。

2011年底,50岁的文慧明上任后,却没有就此认命。“同样是干养路,我就是不信我们干不过别人,设备先天不足,后天来补,只要肯下功夫,大伙就能‘圆’月月拿轨检车奖的梦。”在工区第一个生产月会上,他这样说到。

为了带领大家“圆梦”。文慧明上任后,先对工区的设备通过资料和现场调查,进行了全面的摸底与分析。根据山区铁路弯道多,轨距变换快、曲磨整治周期短的特点,凭借自己近年30年的线路维修工作经验,制订出“强基础、攻重点、抓效实”的工作方法。

“别小看这小小的螺栓扣件,一套完好的扣件,能有效的减缓轨距的变化”。上任后先从最基础的“四紧”工作开始抓起。为了快速消灭线上的失效套螺栓扣件,除定期巡检外,在每次上下班途中和作业地点前后500米加强扣件螺栓的检查力度。为了节省更多工时,用于重点病害整治,在他带领下,工区利用双休日和作业间休等业余时间段,对管内失效的1200套扣件螺栓进行凿锚。

工区共有维修作业人员8人,每天除去巡道工、作业防护,实际上道作业人不过5人,面对这劳力有限的窘困局面。文慧明秉守“整治一处,根治一处”的工作思路,为了避免返工而造成工时浪费,文慧明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记名修制度和质量回检制度,作业完工后检他都会特别严格验怍标准。

同时,为了加快工区设备质量的提升步伐,文慧明还想尽办法争取更多的作业时间,常经在自己工区停点的情况,向车间打听相邻班组的“天窗点”时间,并主动要求车间协调安排共用他人“天窗”加塞自己的作业项目。

通过这一系列的“后天”努力,在4个月后的段平推检查中,工区的轨检成绩平均扣分竟从26分降到了15分。终于“圆”了工区设备质量“脱贫梦”。

如今的回龙工区,在文慧明的带领导下,设备质量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势态。在今年5月份的轨检平推检查平均扣分控制在10分以内。同时被车间列为设备质量最放心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