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两鬓花白,表情却炯炯有神,走起路来赛过年轻人;他,话语不多,关中汉子豪迈粗放的特征在他身上体现得让人佩服。
他就是西安电务段青岔信号工区助理工程师刘厚生。
今年已经59岁、还有四个月就即将退休的刘厚生,在素有“空中车站”美誉的西康线青岔车站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更是对“巴山精神”一种新的诠释。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气候恶劣,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畏惧,也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大、身体差的原因袖手旁观,更没有“反正自己就要退休了”的侥幸,而是和工区的年轻人一起参与施工盯控和维修作业,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积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留遗憾地完成各项工作。在更换电动转辙机马架时,自己亲自背着工具箱,带着两名学员,在90分钟的“天窗”时间内就更换了4台,而且理论与实际在现场融为一体地讲授给他们。在信号机械室调看、分析微机监测记录时,他总是一丝不苟地比电压、对电流、观曲线,生怕遗留任何一点故障隐患,“CTC电源屏模块故障报警、1#J1动作曲线不稳定、电缆绝缘自动测试不正常……”每次他都能够从各种电气特性分析中,找到可能影响信号设备正常使用的“蛛丝马迹”。
工作中,刘厚生没有留下一丝的遗憾,但对家人的思念却留下了永远不可愈合的伤痛。去年12月底,就在青岔站站改施工任务和自动闭塞设备开通的关键时刻,他的妻子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悄然地离开了他。噩耗传来,工区职工无不为之惋惜。而刘厚生却强忍着悲痛,在安葬好妻子、处理好家中的事宜后,就迅速返回工区,一头扎进施工现场,把对妻子的愧疚深深埋在心里,又和大家一起走区间、干“天窗”,克服施工遗留的各项问题,就在处理区间设备故障时,刘厚生也是主动请缨。
有一天下午,距离车站9公里处的信号机发生故障,“去区间处理故障,也算我一个吧!” 刘厚生和年轻的工长带着工具、备用器材、联络电话,一路急行军向9公里以外的信号机急速而去……虽然很疲劳,饥渴难忍,但他却为消除了安全隐患而感到高兴。工长看着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刘厚生,感动得不知说啥才好。
“站好最后一班岗,为西康二线的早日建成做出贡献!”这就是刘厚生心中的愿望,正是这个激励自己的愿望使刘厚生更加热爱铁路电务事业。(王明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