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能学习,还不耽误工作,真是两全其美的事,你们函授站可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啊!”谈起郑州职工培训基地函授站送课下现场的活动,开封车务段赵成志显得非常开心。若在以前,他只能自己到基地函授站参加统一面授,遇到工作紧张时,请假就成了一个难题,学习与工作的矛盾时常困扰着他。“现在可好了,连盘缠都省了。”赵师傅说着开起了玩笑。

截止5月24日,郑州职工培训基函授站为期半个月的送课下现场活动即将结束。短短两周时间,他们把课堂分别设在了开封车务段、洛阳供电段、新乡车务段等三个站段的教育室。除了安排三个地区及周边的学员集中授课以外,还针对个别学员工作施工特别紧张仍不能到课的情况,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车间班组,直接把课堂建到了工作场地。 

走,到站段去 

“老师,俺实在是去不了啊,现在正是施工节骨眼上,别说请假,吃饭睡觉都在现场。”“老师,俺段上一线人员紧张,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一走几天,非停工不可。”“老师……。”每到面授时间,老师都能接到这样的电话,一方面学员求学若渴,非常希望参加学习学到专业知识,一方面学员又万般无奈,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虽然函授站也几番尝试改变学员工学矛盾突出,不能按时上课的情况,比如将面授学习安排在双休日或者晚上,由老师利用周六周日及晚上时间加班授课,但仍有部分学员因临时加班及部分沿线站段的学员无法参与面授。

解决学员工学矛盾成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个大问题。为什么不把课堂直接建在站段和车间呢?改就改彻底,做就做到家。“学员不方便来,我们就送课到站段去!”受走读的启发,该基地成教部经过细致调查和精心准备,提出了“走教”方案并得到该基地领导班子的肯定和支持。

“走,到站段去!”于是,他们组织教职人员送课到站段,把课堂建到了车间班组。到站段去,学员参加面授的到课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五十多提升到了现在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活,按需要来 

“我上课从来都没有这么认真听讲过,可还是迷迷糊糊啊。”“没时间做作业,听完课就要回车间上班。”每当听到学员这样的反映,函授站的老师们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查找原因,研究对策。一是学习不够专心,人在课堂,心在现场;二是学习不系统、不连贯,仅仅听了课,没有巩固提高的环节。

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打破了以往陈旧的教学组织、教学安排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工种在各个时间的工作规律,分别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组织上,也打破以往的教条,最大限度的灵活运用,在遵循教学规律情况下,尽可能的根据学员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来安排教学。比如更多的考虑学员所在站段的工作安排,利用学员相对闲时安排面授教学,让学员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在面授期间专心学习。在集中授课结束以后,再专门安排时间辅导作业和答疑;再比如学员接受纯理论教学比较吃力,就运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融入实际应用中去,把课程设计成课题,再把课题设计成问题,与学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员对课程的接受度提高了,成绩自然也上来了。灵活机动,按需要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强,多管齐下

“没有学不会的学员,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是郑州职工培训基地函授站乔莹老师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每当学员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或提出疑问的时候,就是函授站老师们克难攻坚的时候。

学员的问题就是老师们的课题。为了解决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生涩教条、针对性相弱的问题,他们把教学内容请名师做成多媒体课件,和现场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授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变成研讨会。“说理论我讲不出来多少。说怎么干我可是行家里手。”课堂上新乡车务段的王新建同学无不得意的说。经常是一个问题被老师提出来后,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越是想把问题解决的圆满,越是感觉缺乏理论的支撑,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漏洞百出。老师就趁机把问题逐级深入,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此外,他们还采用了多种的辅助手段。比如借鉴网络教育的手段,通过名师多媒体优质课件、精品课程,利用互联网进行传输学习,使其函授点教育教学与本站教学同步;利用网上作业、网上授课、网上答疑解决学员的学习问题,使得学员的问题可以及时的得到解决。多管齐下,使学员的平均成绩提高了二十分以上。

本着服务基层、服务站段,为铁路输送优质人才、快出人才的办学宗旨,郑州职工培训基地不断创新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做受欢迎的办学机构,做学员的良师益友,函授站的老师们常用伟大诗人屈原的话勉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