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 题记
“2008年度基地先进工作者”、“2009年度基地十佳教学能手”、“2010年度全局职工教育先进工作者”、“2012年度基地十佳教学管理明星”……这一连串熠熠闪光的荣誉称号,印证了马宝祥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风范,也折射出他那浸透了汗水的奋斗之路。
真诚,打开学员心灵的钥匙
2007年,马宝祥老师从郑州机务段来到郑州职工培训基地教务科,从职工培训教师成为一名复退军人学历教育的专职机务教师,这种角色转变带来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应对讲台下“学生”的变化。
与一线岗位上自觉学习的职工不同,基地的退伍兵学员,在当兵两年复原一年后,思想意识上大都把到校学习当成一种例行公事,走走过场即可,反正只要一进铁路门,就端上了铁饭碗,学好和学不好一样毕业分配。为了扭转学员们这种惰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马宝祥煞费苦心,常常苦口婆心地找学员谈心,让他们了解铁路改革带来的变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语重心长,学员慢慢觉得,这个有点儿“唠叨“的马老师,不仅是个严师,还像一个家人,真正关爱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将来。于是,他们也渐渐向马老师敞开心扉,不管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惑,他们都愿意向马老师倾诉,寻求他的建议,而马宝祥,也以尽自己最大能力提供帮助来回馈这种信任。
勤奋,震撼学员心灵的法宝
为了使教学更为生动直观,马宝祥多次下现场到机务段教育科、技术科、运用车间,收集相关专业录像书籍资料。2008年七月,为了讲好下一学期《电力机车控制》这门课,一整个夏天,马宝祥都泡在机务段检修车间、运用车间里,跟车拍摄照片和教学的相关录像资料,每天顶着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车上车下。有时为了拍摄一个设备、一个部件,费力钻进狭小空间,常常是衣服裤子划破了,胳膊腿上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往往一天下来,浑身上下的衣服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人几乎虚脱。但想一想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能够使学员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心里又欣慰不已,第二天一大早又出现在机车旁边。学员们被马老师所感动,纷纷拿出实际行动认真学习,连平时最爱逃课的学生,也每天准时地坐在了教室里。
好学,激励学员前进的榜样
课堂上,马宝祥是诲人不倦的严师,课堂下,他是学而不厌的求知者。近几年,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铁路机车装备更新较快,SS系列电力机车逐步退出主型机车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大功率交流传的“和谐型”电力机车。电力机车的更新换代,使得大批的一线职工急需得到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系统学习,认真研究这种最先进的电力机车。
2012年春节期间,基地领导决定派马宝祥到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厂进行“和谐3型”电力机车的学习,偏偏事不凑巧,当时马宝祥90岁的老母亲重病在身离不开人。一边是躺在病床上需要照顾的至亲,一边是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迫切需要,面临两难选择的马宝祥一筹莫展。关爱他的妻子看出了丈夫的忧虑,握紧了他的手:“机会难得,你好好去学吧,家里交给我。”饱含着信任与感激,马宝祥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在大连的学习中,他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知识,时刻不忘妻子的叮嘱、单位的期望。学成归来,他把自己掌握的新技术、新知识带回基地,为基地的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是他的奉献使得基地站在了培训工作的最前沿,面对领导和学员的赞誉,马宝祥心里却满怀对母亲深深的内疚,在母亲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不能在身边尽孝,尽管她一定会理解儿子的选择。如今,马宝祥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回忆起这段日子,他依然忍不住眼中泛起泪花。得知这段故事,学员们沉默了,师者如此,学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拼搏呢?他们暗暗下决心,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状态,更加刻苦踏实的学习精神,来迎接每一堂课,迎接每一位在讲台上播种智慧的教师。
听者动容,感谢这些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付出,更感谢在他们身后默默坚持的家人,正是因为有着许许多多这样可爱的人们,基地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