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畅春运路应适当将爱放手

从1月26日开始,一年一次的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大迁徙又开始了。每年都是老问题,每年都有新话题。年年春运都存在购票难,回家难的困境。而作为舆论最大受体的铁路虽然不断地创新改进,但似乎并没有让旅客买账,讨伐之声仍然比比皆是。人们偏爱铁路,所以火车票“一票难求”就直接等同于给回家判了死刑。这样的偏爱苦了自己,也委屈了铁路。
铁路部门,在春运期间,每天增开临时客车450对,日开行列车2567对,日均发售车票674.9万张,同比增加77.5万张。但是对于几十亿的春运大军来说,也是杯水车薪。运力不足是无法彻底解决购票难得根本。铁路部门绞尽脑汁为旅客提供方便和实惠,从退票降价、订票全国通取、网上购票、流动购票车等等,其实这些实惠让我们冷静看来,是温暖而贴心的。而由于买不着票,回不了家,旅客将所有的愤怒分摊到与铁路有关的所有事情上来发泄,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不公平的。

首先,对于春运这样的迁徙,规模是巨大的,但是频次的微弱的,一年也就一两回这样的高峰。而铁路有他的独特性质,想在运力上有个根本的转变,就得加大铁路建设的投入,而实际的利用价值并不高,大部分时间的限制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其次,春运运输主体应有“铁公机船”共同承担的。而其他几种交通方式的运力都是可以弹性增加的。而旅客偏爱铁路,让其承受不可负担的爱,然后再来指责,实在有失公允。

好比我们选车,平日里就两口人上下班开,偶尔逢年过节的会有机会带着双方老人出去,我们会因此而购置辆七座儿的汽车吗?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而铁路仍然是同样的道理,不能把春运的客流压力完全当作发展建设的指标,只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理性的衡量开发,才能让铁路以及社会经济得到良性的发展。

铁路的人性化服务改革是需要我们的鼓励发展下去的,从安全性、性价比等方面考虑铁路运输目前仍为首选,但有限的运力和大量需求之间形成的最为激烈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在特殊的日子里,结合自己实际,避免高峰时段,避开高峰工具,让客流合理分担,才是让我们可以顺畅回家的实际方法。

铁路既要安民心、解民意,又要从成本、效益、发展等方面综合考量来经营铁路,其实困难重重。但是不断推出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别让我们的过分依赖,压迫铁路畸形发展。只有我们适当的放手,才能促使铁路部门精力集中的为国家解难分忧,为中国春运创造更多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