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的铺轨机正在稳健前行,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地下动脉正悄然生长。在这片火热的建设工地上,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党支部的红旗格外鲜艳——这里不仅是工程建设的战场,更是建筑行业清风正气的培育土壤。面对行业转型期的诸多挑战,党支部带领广大党员以“走在前、作表率”的担当,将风清气正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施工环节,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建设者的答卷。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却也曾因一些乱象蒙上阴影。违法转包的链条、违标串标的暗箱、“靠工程吃工程”的歪风,不仅侵蚀着工程质量的根基,更动摇着社会对行业的信任。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总承包部党支部发出《关于号召建筑行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营造风清气正行业环境中走在前作表率的倡议书》,恰似一剂良方,直指行业病灶。他们以政治引领为舵,破除“行业特殊论”的迷思,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在党员活动室的墙上,“践行正确政绩观”几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对“唯规模论”的坚决摒弃,更是对“高质量发展”的庄严承诺。当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国家住建政策,将环保标准、安全规范逐条融入施工方案,每一份图纸都成了坚守初心的见证。
科技创新的火花,在风清气正的环境中愈发璀璨。在15号线项目的技术攻关小组里,党员先锋岗的工程师们正围着BIM模型讨论优化方案。他们深知,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不能依赖“规模拼凑”的虚火,而要靠“核心技术”的真功。为了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难题,团队开展技术攻坚,最终研发出的新型刀盘技术,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更将单位能耗降低了15%。这种对“内在价值”的执着追求,正是对“不盲目扩张、不过度负债”倡议的生动诠释。在党员带头下,项目拒绝了“空壳公司”的合作邀约,省下的管理成本全部投入到智能监测系统的建设中,让科技成为工程质量的“守护神”。
法律的红线与道德的底线,在工地上被筑成不可逾越的“防护墙”。总承包部纪检委主任杨振的办公桌里,锁着一本厚厚的《合规手册》,里面详细记录着招投标流程、分包管理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点。一次劳务分包招标中,有企业试图通过“围标”获取项目,党员监督小组当场识破并取消其资格,用“零容忍”的态度维护了规则的尊严。这种坚守,源于对“违法转包就是砸饭碗”的清醒认知——在15号线总承包部,每一份合同都要经过“党员合规岗”的三重审核,每一笔资金流向都在阳光监督之下。当行业内还在为“潜规则”纠结时,这里的党员们早已用“明规矩”画出了从业的安全线。
工地上的“清风食堂”,成了践行新风正气的生动注脚。没有高档烟酒,没有豪华包厢,党员干部与工人同吃一锅饭,聊的是施工进度,议的是技术难题。这种“拒绝违规吃喝”的自觉,源自对“靠工程吃工程”的深刻警惕。总承包部还定期组织“两路精神”故事会,老铁道兵讲述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往事,让年轻建设者明白:建筑行业的光荣,不在于利润多少,而在于为国家留下了多少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当党员带头签下《廉洁承诺书》,当“先进典型宣讲会”取代了酒桌应酬,一种健康向上的行业生态正在悄然形成。
如今,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二期土建工程的建设正如火如荼,铺轨机每前进一米,都是对“风清气正”理念的有力践行。中国铁建的党员们用行动证明: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需要“金钱开路”的歪招,而是要靠“科技赋能”的实功;不需要“内卷竞争”的消耗,而需要“协同共赢”的智慧。当这条钢铁巨龙最终贯通,它承载的不仅是往来的客流,更是一个行业向着阳光前行的坚定信念——在党的引领下,只要坚守正道、勇担使命,建筑行业必将在时代的大潮中,筑起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丰碑。
(林赤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