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南站派出所的指挥中心,一块 42 寸的电子
屏上跳动着实时更新的铁路沿线数据,一张覆盖 82.692 公
里线路的“警务信息地图”正在无声运转。这套由民警李树
龙主导研发的智慧警务系统,不仅筑牢了辖区安全屏障,更
在呼和浩特铁路公安处卓资山车站派出所等单位推广应用,
成为新时代铁路公安科技兴警的生动注脚。
灵感在奔波中萌发
2019 年春日的某个清晨,李树龙驾车巡查时发现,百
度地图的精准定位功能与铁路警务需求存在奇妙的契合点。
“我们每天在 45 个行政村、35 家厂矿企业间奔波,点多
线长、情况复杂,尤其春耕烧荒季节火情频发,传统纸质台
账查起来像翻字典,其他导航又不够精准,出警全靠老民警
‘人肉导航’。”这个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民警,望着车
窗外蜿蜒的铁道线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数字地图搭建一个可
视化的警务平台?
说干就干。李树龙盯上了奥维互动地图软件,这个兼具
卫星定位和数据标注功能的工具,成为他打开智慧警务大门
的钥匙。所长的支持让他吃下“定心丸”:“给设备、给时
间,放手去干1带着 360 全景相机和移动警务终端,他
与同事李泽一踏上了信息采集的征程。
脚步丈量出精准数据
那个酷热难耐的夏天,两个身影每天清晨 7 点准时出
现在铁道旁。李泽一举着 2 米长的自拍杆拍摄全景,李树
龙蹲在路基上记录经纬度,后背的警服湿了又干,晒出深浅
不一印记。他们发明的“三步采集法”至今仍被沿用:现场
定点拍摄 360 度全景图,手机端实时标注桥梁、涵洞等 18
类重点设施,回所后将视频、图片、文字数据分类导入系统。
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他们在土左旗某段线路采集时,
突遇涵洞积水漫道。李树龙挽起裤腿蹚着齐膝深的冷水靠近
拍摄,脚底被碎石划出血口却浑然不觉:“这个涵洞是村民
通行的必经之路,必须精准标注安全隐患点。” 三个月时
间,他们累计行走 3000 多公里,拍摄有效图片 1.2 万张,
录入基础数据 2.3 万条,终于在 2019 年冬至前完成单机
版地图的雏形。
科技赋能基层治理
当第一版“智慧地图”在派出所电脑上清晰呈现时,所
有人都被震撼了:82 公里线路上,127 处桥梁涵洞、76 个
重点防控区、48 家涉铁企业的位置标注精确到米,点击任
意图标即可弹出实景照片、隐患等级和责任民警信息。更厉
害的是李树龙开发的 “警情联动系统”—— 在地图上设置
火情、侵线等 6 类预警图标,民警接到报警后只需点击 “一
键导航”,系统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出警时间缩短 40%,
实现了从 “经验处置”到 “精准防控”的转变。
2020 年春耕时节,这套系统迎来首次实战检验。值班
民警监测到赛罕区某段线路周边出现烟雾报警,立即启动
“火情联防机制”。李树龙带队沿着地图规划的田间小路快
速抵达,及时扑灭了即将蔓延到铁路护坡的秸秆火。当年,
辖区因烧荒引发的警情同比下降 65%,数字化管理让基层
基础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从 "单打独斗" 到 "模板共享"
从 2022 年至今,李树龙团队不断对地图进行升级,努
力接入实时监控、开发手机端 APP 等。在卓资山车站派出
所试点时,民警巡逻效率提升 30%,信息更新实现实时同
步。民警纷纷表示:"以前排查隐患靠腿跑,现在对着地图就
能制定精准方案,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李树龙和同事们没
有停下脚步,正探索新增无人机巡检规划等功能,实现隐患
自动预警,为呼和南站派出所护航中欧班列安全运行和辖区
治安稳定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灵感闪现到成果落地,从单打独斗到全警应用,李树
龙用五年时间,以脚步丈量责任,用数据编织安全,让科技
赋能基层警务。这张不断更新的警务信息地图,不仅是 82
公里线路的 “数字档案”,更在平安铁路建设的征途上,
奏响了科技兴警的时代强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