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工地上,
青年工程师陈晨的安全帽内侧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
"今日三问:技术难点突破几何?管理漏洞修复几何?
创新成果转化几何?"这张便签折射出新时代工程青
年干部的学习自觉。在数字孪生、智能建造、绿色低
碳等新技术风起云涌的今天,工程项目年轻干部唯有
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学习态度和"入山问樵,
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构建起动态更新的知识体系,
方能在工程建设主战场彰显青春担当。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认知自觉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中,青年技术骨干
张弛面对沉管隧道对接的毫米级精度要求,白天在施
工现场记录 3000 多个监测数据,夜晚攻读《海底隧
道工程》《海洋地质学》等专业著作。这种"5+2""白加
黑"的学习模式,使他在 28 岁时就成为项目技术攻关
的核心成员。当前,全球工程领域正经历第四次工业
革命的深刻变革,BIM 技术、装配式建筑、碳足迹测
算等新知识以年均 30%的速度更新迭代。住建部 2024
年统计显示,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青年工程师,其技
术创新效率是普通工程师的 2.3 倍。
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指挥部的"青年夜校"颇具启
示意义:每周三晚开设"智能建造""海绵城市""历史文
化保护"等课程,邀请院士专家现场授课。这种"工作
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机制,使青年干部在参与规划
设计、施工管理、风险防控等全流程中实现知识重构。
正如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言:"没有一成不变的河
流,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
二、掌握"精准滴灌"的学习方法
在川藏铁路建设中,青年技术员李航创新采用"
问题导向学习法":针对高原冻土区桥梁桩基施工难题,
系统学习冻土力学、热棒技术、智能温控等 12 个专
业领域知识,最终研发出"梯度保温结构体系"。这种"
靶向学习"使技术攻关周期缩短 40%。国际工程管理协
会研究表明,建立"问题-知识-实践"的闭环学习系统,
可使知识转化率提升至 78%。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团队的"三维学习矩阵"值得借
鉴:纵向建立"基础理论-前沿技术-行业标准"的知识
链,横向构建"设计-施工-运维"的全周期知识库,立
体搭建"国内规范-国际标准-创新实践"的认知框架。
这种结构化学习模式,培养出 12 名 35 岁以下的技术
总监,推动项目获得 11 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三、践行"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
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建设中,青年项目经理
王磊推行"工地课堂"制度:将 BIM 技术应用、装配式
施工等理论知识分解为 127 个实操模块,在施工一线
开展"理论讲解+模拟训练+实战应用"的循环教学。这
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使项目团队在 18 个月内
完成 50 万平方米的主体结构施工,创造深圳速度新
标杆。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传帮带"机制成效显著:
35 岁以下青年工程师与院士专家结对,在沉管浮运、
深海对接等关键环节进行"影子学习"。这种"跟着干、
学着干、试着干"的培养路径,使青年团队在 24 个月
内突破 7 项世界级技术难题。清华大学研究数据显示,
实践型学习使知识留存率达到 90%,远超传统课堂的
20%。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时
代工程青年干部既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又要有"
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这要求我们以"归零心态"
拥抱知识更新,用"海绵精神"吸纳前沿成果,将"实践
熔炉"作为成长课堂。唯有如此,才能在数字化转型的
浪潮中勇立潮头,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征程中担当重任,
让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中绽放璀璨光芒。正
如北宋教育家程颢所言:"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
要遇明师。"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我们既是知识的
学习者,更是文明的传承者,当以青春之我铸就工程
强国之梦。
(林赤喜 中国铁建重庆轨道交通 15 号线总承包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