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科学"成为新的迷信:《民调局异闻录》中的认知暴力与反抗 在当代都市传说的叙事版图中,《民调局异闻录》以其独特的"科学驱魔"设定开辟了一条令人耳目一新的路径。这部作品表面上讲述的是民调局特工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超自然事件的故事,但细读之下,我们会发现一个更为深刻的隐喻结构——科学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新型的认知暴力形式,一种以理性之名实施的符号统治。当民调局特工们手持"科学"这一尚方宝剑斩妖除魔时,他们实际上正在重复历史上所有权力机构对异质认知的压制与收编。 《民调局异闻录》第一卷中的"奇案"之所以"奇",恰恰在于它们挑战了现代科学认知体系的边界。那些无法用常规科学解释的现象,那些突破物理法则的事件,本质上是对科学话语霸权的一种反抗。在小说构建的世界观中,超自然现象不是作为科学的对立面存在,而是作为科学无法涵盖的"例外"而出现。这种叙事策略巧妙地揭示了科学主义的局限性——当科学宣称能够解释一切时,那些它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就被粗暴地归为"迷信"或"幻觉"。民调局的设立本身就是对这种认知暴力的制度化,它将所有超自然现象纳入一个可以被"科学"管理的框架,从而消解了它们对主流认知体系的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超自然现象往往与边缘群体的生存经验紧密相连。那些被民调局处理的"异常事件",常常是弱势群体在主流社会压迫下产生的扭曲表达。当科学成为新的宗教,那些无法被这一宗教解释的生活经验就被判定为"异常"。这种认知暴力比物理暴力更为隐蔽,也更为彻底——它不仅否定某些现象的真实性,更否定了经历这些现象的人群的主体性。在《民调局异闻录》的多个案例中,受害者往往先经历了这种认知暴力,才继而遭遇超自然的伤害。这种叙事安排暗示了一个深刻的洞见:在当代社会,科学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压迫工具,它通过定义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来巩固权力结构。 小说主角团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是科学体系内的"异类",是系统故意保留的"漏洞"。这些角色既掌握科学话语,又对超自然现象保持开放态度,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科学绝对主义的一种修正。主角们不断游走在科学解释与超自然体验之间,这种认知上的灵活性恰恰是抵抗科学认知暴力的关键。当民调局的其他成员机械地应用科学公式处理灵异事件时,主角团队更倾向于倾听事件背后的故事,关注被科学话语遮蔽的人性维度。这种态度上的差异制造了文本内部的张力,也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可能——我们可以利用科学的工具而不被科学的意识形态所奴役。 《民调局异闻录》第一卷中那些看似被成功解决的案件,实际上留下了大量未被真正解答的疑问。这种叙事上的"余味"颇具深意——民调局的科学方法表面上"解决"了问题,但往往只是将问题压制或转移,而非真正理解或消解。这种处理方式与现实中的科学主义应对未知事物的策略如出一辙:将复杂现象简化为可管理的"案例",用技术方案掩盖深层矛盾。小说通过展示这种"解决"的局限性,实际上是在质疑科学万能论的意识形态。当科学成为一种拒绝质疑的信仰体系时,它与其所反对的迷信又有何本质区别? 在认知层面,《民调局异闻录》最富革命性的地方在于它恢复了"神秘"的正当性。在一个被科学完全祛魅的世界里,神秘体验被病理化为需要纠正的认知偏差。而小说却通过叙事的力量,重新赋予那些无法被科学解释的经验以尊严和重量。那些民调局档案中记录的"异常现象",本质上是被科学话语压抑的集体无意识的返归。当角色们面对这些现象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与科学理性划定的认知边界进行谈判。小说通过这种方式暗示: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应该为科学无法解释的经验保留一定的存在空间,而不是粗暴地将它们斥为迷信或幻觉。 《民调局异闻录》的世界观设定反映了一个后现代社会的认知困境:在科学解构了所有传统神秘之后,人类又面临着科学自身成为新神秘的危险。当科学从一种方法转变为一种不容置疑的意识形态时,它就完成了从解放者到压迫者的角色转换。小说中的民调局作为科学主义的制度化身,既是对超自然现象的管控机构,也是科学信仰的捍卫组织。这种双重身份暴露出科学主义的内在矛盾——它越是试图用理性解释一切,就越显示出理性的边界;越是试图消灭神秘,就越创造出新的神秘形式。 回到现实世界,《民调局异闻录》的深层启示在于提醒我们警惕科学主义的认知暴力。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当代议题上,我们已经看到"科学共识"如何被权力机构用作压制不同声音的工具。那些不符合主流科学叙事的经验和知识,无论其实际价值如何,都被边缘化为"反科学"的异端。这种认知上的不宽容,与历史上宗教裁判所打压异见的行为在结构上何其相似。《民调局异闻录》通过幻想叙事揭示的,正是这种科学意识形态化的危险趋势。 作为读者,我们或许应该像小说中的主角团队那样,保持一种健康的认知弹性——既尊重科学方法的价值,又不将其视为唯一的真理途径;既享受科学带来的技术进步,又警惕科学主义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真正的智慧可能不在于在科学与迷信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保持两者之间的创造性张力。《民调局异闻录》的价值,正在于它通过引人入胜的超自然案件,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根本的认知政治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