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力之笼:从李虎事件看系统性性别暴力的制度根源 当李虎长期霸占女教师的新闻曝光,舆论场瞬间沸腾。愤怒的声浪席卷社交媒体,人们纷纷谴责这一恶劣行径,要求严惩施暴者。然而,在这股正义的愤怒背后,我们需要冷静思考:李虎绝非孤例,他的行为折射出一个更为严峻的社会现实——性别暴力绝非个别"坏人"的偶然行为,而是一种被权力体系默许甚至纵容的系统性压迫。当我们将目光从个体转向结构,便会发现真正需要声讨的不仅是李虎其人,更是那个滋养、掩护甚至合理化其行为的制度环境。 李虎之所以能够长期逍遥法外,必然依赖于一张由权力关系编织的保护网。在诸多类似案例中,我们屡见不鲜的是施暴者往往拥有某种形式的权力资本——或是行政职务赋予的正式权力,或是社会地位带来的隐性影响力。这些权力资本构成了施暴者的"豁免权",使得受害者不敢发声、不能发声,即便发声也常常遭遇制度性的冷漠与阻挠。李虎案中,女教师长期忍辱负重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投诉无门、举报无效的体制性失灵。当权力成为施暴者的盾牌而非受害者的后盾,暴力便有了延续的空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会文化对性别暴力的集体无意识纵容。"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何偏偏是你"等受害者有罪论调,构成了暴力延续的温床。在李虎事件中,若没有舆论的强烈反弹,很可能又会被当作"个人作风问题"轻描淡写地处理。这种文化纵容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共谋,它通过将性别暴力私人化、淡化其严重性,实际上为施暴者提供了心理支持。当整个社会对性别暴力见怪不怪,当"潜规则"被默认为某种"常态",暴力便获得了文化层面的合法性认证。 制度性包庇是性别暴力屡禁不止的关键因素。从诸多案例可见,涉事单位常采取"捂盖子"策略:内部处理、调解息事、甚至威胁受害者。这种体制内的自我保护机制,实际上构成了对施暴者的变相奖励。在李虎事件中,若没有外部舆论压力,涉事机构是否会主动彻查、公正处理?历史经验给出的答案往往令人失望。当制度优先考虑的是"形象"而非正义,是"稳定"而非真相,它便从遏制暴力的工具异化为包庇暴力的帮凶。 性别暴力的本质是权力滥用。李虎对女教师的霸占,绝非单纯的"情感纠纷"或"道德败坏",而是一种基于权力不对等的系统性压迫。在这种压迫关系中,受害者面临的不仅是即时的身体或心理伤害,更是一种对其人格尊严的全面否定。权力在这里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施暴的工具,又是掩盖暴力的面具。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将性别暴力定性为权力问题而非单纯的道德或法律问题,我们才能找到根治之道。 打破性别暴力的循环需要制度重构。首先必须建立真正独立、有效的举报和调查机制,确保投诉渠道畅通无阻,调查过程不受权力干预。其次,应当推行"零容忍"政策,对任何利用职权实施性别暴力的行为予以严惩,不论涉事者地位高低。更为根本的是,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解构权力与性别的不平等关系,通过教育、立法和文化建设重塑健康的权力伦理。挪威等国的经验表明,当女性在决策层占比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性性别歧视会显著下降——这提示我们权力结构的多元化本身就是一种制衡机制。 李虎事件应当成为一个转折点。我们不仅要追究个人的责任,更要审视培育这种行为的土壤。每一次舆论对性别暴力的强烈反应,都是对社会底线的一次重申;而真正的进步,则在于将这种舆论压力转化为制度变革的动力。当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当正义不再依赖舆论的"热搜"而成为常态,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真正学会了尊重与平等。 在这个意义上,对李虎的声讨只是开始而非终点。我们需要以此为契机,掀起一场针对系统性性别暴力的全面清算——不仅清算具体的施暴者,更清算那些滋养暴力的观念、纵容暴力的机制、掩护暴力的文化。只有当权力真正受到制约,只有当弱势者的尊严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我们才能告别一个个"李虎"不断出现的恶性循环,构建一个免于恐惧、真正平等的社会。这不仅是女性的诉求,更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