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盘点春运三十年关键词 为“蛮拼”的铁路“点赞”

2015-01-06 19:46:4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李娜

2015年春节如刀郎那首曾经风靡一时的歌中所唱“比往年来得更晚一些”,春节与春运好似孪生姊妹,随着春节脚步走近,“春运”一词热度逐渐升温。回首春运三十年,解析春运关键词,让我们来看铁路的表现。

关键词之一“主力”。“春运”一词起源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电讯稿,至1981年,《人民日报》把它作为标题用字,从此这个词汇被提起的次数逐年越多,最终成为社会生活的关键词之一。1983年,春运由各省、市、自治区协助铁路,变为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协作,全社会支持。从这一年开始,春运不再是铁路包揽天下,而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加入了春运的大军。由此产生一个疑问,春运并非事关铁路一家,可每年春运之际,为什么公众关注的焦点都在铁路身上?究其原因在于铁路是春运的主力。那么为什么公路与航空没有被寄予更多的期望呢?这就涉及到安全和票价等问题了。从便利、安全、价格等角度综合考量,百姓首选铁路。

关键词之二“压力”。1990年,人们最大的感慨是春运期间的火车票实在难买,春运的拥挤令人难忘,铁路面临着实现数以亿计人口由东向西由南往北迁移的巨大压力。在九十年代,虽然铁路发展已经走上了快车道,但春运期间的客流与运力就像洪水与泄洪量有限的水闸一样,若想实现旅客“说走就走的旅行”,铁路力不从心。我们不禁要问,运力不足的根源在哪里?客流分析给出了答案——外出务工人员激增。经济发达地区以极大的诱惑力吸引着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远离家乡外出淘金,每逢春节,中国传统习俗又驱使他们赶回家乡。由此便上演了铁路“春运大片”。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修建多少高速铁路及公路,而在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平衡。相信,随着国家加大产业转移力度、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中国经济格局及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春运的压力会随之减轻。

关键词之三“堵漏”。2004年,人民网做了一份社会调查,从票贩子手中购票的旅客占11.1%,火车票流入票贩子手中成了铁路和旅客共同的痛。铁路痛定思痛,着手规范售票秩序,力度越来越大。2010年春运期间,媒体上频现“火车票实名制”、“铁路打假火车票条码升级”、“春运火车票预售期实行新方案”等围绕火车票的新闻。铁路集中火力抵御与旅客争夺火车票的“黄牛党”,尽显亡羊补牢的姿态。

兜兜转转三十年,我们看到,铁路仍然是送人们回家过年的主力,春运的压力并非来自铁路管理与建设本身,铁路有解决突出问题的决心。走进2015年,习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中说“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为“伟大的人民点赞”,而我们旅客不禁要为“蛮拼的”铁路“点赞”。(李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